核磁共振檢查費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核磁共振檢查費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伊莉莎白•羅森塔爾寫的 美國病 和吳鴻誠永齡健康基金會的 全方位健康大預言:精準檢醫,找到一生健康密碼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檢查項目MRI - 員榮醫院員生院區高階醫學影像中心也說明:TT235磁振造影(MRI)抽血檢查. 費用說明. 2,500元. 此檢查僅限XMR01,XMR02,XMR03,XMR04(F)健檢專案加購。 高階檢查專案. XMR01男仕樂活專案 · XMR02女仕樂活專案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上海譯文 和早安健康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臨床醫學研究所 王秀伯、廖偉智所指導 謝睿穎的 探討內視鏡超音波在電腦斷層或者核磁共振造影無顯影之下的高、中以及低度危險性之膽道結石所扮演之角色 (2020),提出核磁共振檢查費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內視鏡超音波、膽道結石、逆行性膽胰內視鏡取石術、急性膽管炎。

而第二篇論文中山醫學大學 醫學研究所 丁化所指導 陳建瑋的 使用多模式非造影核磁共振技術評估急性主動脈症候群和下肢週邊血管疾病的先導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關鍵詞:非對比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技術、急性主動脈症候群、下肢血管疾病、核磁共振、量化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核磁共振檢查費用的解答。

最後網站脊椎核磁共振費用 - 藥師家則補充:「脊椎核磁共振費用」+1。每個人都作核磁共振檢查《一些費用高貴的檢查與藥物均有嚴控》,健保局...脊椎開刀的建議︰1MRI是不用自費的除非你看的醫院或醫生…2脊椎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核磁共振檢查費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美國病

為了解決核磁共振檢查費用的問題,作者(美)伊莉莎白•羅森塔爾 這樣論述:

為什麼, 美國一家教學醫院收費1000美元的檢查, 在新澤西州的一些小型社區醫院要花費7000美元, 而在德國和日本,卻只需要100美元? 我們生活的時代不乏器官移植、基因療法、救命藥品、預防策略這樣的醫療奇跡,但難以置信的是,美國的醫保制度依然價格高企、效率低下、令人困惑、充滿不公。 在疾病面前,所有人都是醫療豪奪的潛在受害者。 美國將其GDP的近五分之一用於醫療保健,全年超過3萬億美元,相當於法國的全部經濟總量。儘管如此,美國依靠這筆錢所實現的醫保效果,卻普遍低於任何一個發達國家,而這些國家的人均花費,只有美國的一半。 對於美國人而言,誰沒有在打開醫療帳單時,瞪著嚇人的數字而難以置信

?誰沒有被保險單上的共付額、自付額度、“網路內”和“網路外”的條款弄得暈頭轉向,只能在催賬的威脅下開出支票?誰沒有為一次普通的血液檢查而收到500美元帳單,為在急診室打了三針而收到5000美元帳單,為一次小小的足部門診手術而收到50000美元帳單,或者因為心臟病住院治療三天而收到500000美元帳單,發過懵? 錢,都到哪兒去了?     伊莉莎白羅森塔爾(Elisabeth Rosenthal)博士在《紐約時報》做過22年的記者和高級撰稿人,現為專門從事醫療保健及保健政策獨立報導的“愷撒保健新聞”網站的主編。她是哈佛醫學院的內科學醫學博士,曾經擔任急診醫生。  

引言 病情:無法承受的醫療保健001 第一部· 當前病史及體制綜述第一章保險時代003 第二章醫院時代013 第三章醫生時代043 第四章製藥時代072 第五章醫療器械時代110 第六章檢查與輔助服務時代129 第七章承包商時代: 帳單、編碼、催賬和新興醫藥行業145 第八章科研與利潤優先的時代: 高尚事業的墮落160 第九章大集團時代181 第十章利字當頭的醫療保健時代198 第十一章《平價醫療法案》時代204 第二部· 診斷與療法: 重拾醫療保健的幾道良方第十二章耽于現狀的高昂代價215 第十三章醫生的帳單221 第十四章醫院的帳單232 第十五章保險開支249 第十六章藥

品及醫療器械開支268 第十七章檢查及輔助服務帳單282 第十八章數字時代更好的醫療保健284   尾聲290 後記292 致謝299 附錄1: 定價/採購工具303 附錄2: 醫院審查工具306 附錄3: 醫療帳單及損益說明術語308 附錄4: 斷定某項檢查或某項治療是否確有必要的輔助 工具311 附錄5: 抗議書範本313 注釋315     病情:無法承受的醫療保健 過去二十五年來,美國的醫療體制停止了對於健康甚至是科學的關注。相反,它或多或少,一心只關注自身的利益。 誰都知道,美國的醫保制度已經陷入混亂。面對大額帳單,我們變得麻木了。我們視高價為美國人無法逃避的

重負。我們接受製藥商的說辭: 同一張處方, 收費不得不比其他國家多出一倍,因為德國和法國等國的立法者並未支付足夠費用,以抵銷他們的研發開支。可是,如果把“處方”換成“汽車”或“電影”,還會 有人接受這樣的說辭嗎? 現行的醫療保健市場無法發揮正常功用。缺陷是深層的,或許是致命的。就連市場經濟學家都對它失去了信心。“這個市場已經功能失調,我有時會覺得,唯 一的解決辦法就是連根拔除。像這樣的市場,地球上找不出第二家,”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健康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格林?梅爾尼克說道。 美國將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近20%用於醫療保健,是發達國家平均數的兩倍之多;對此,與我有過交流的每一位專家,不管

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 不管是年長還是年輕,不管是信奉密爾頓?弗裡德曼還是卡爾?馬克思,幾乎都有一套說法。但一提到家人或至愛最近一次的入院治療、急診,或是收到意外的天價 帳單時,每個人都有煩心的故事。 在明尼蘇達大學擔任健康經濟學家,並且在2008年總統大選中為約翰?麥凱恩擔任顧問的斯蒂芬?派倫特博士認為,有些研究誇大了美國龐大的醫療開 支。可當他談起年邁的母親入院治療的經歷時,原先公事公辦的學術口吻立馬變了樣,變得跟我聽過的無數調門一模一樣,充滿了無盡的沮喪: 有十幾個醫生發來 各自的帳單,我一個也看不懂。全是些大數字,保險支付的,只是很少一部分。想想吧,如果對房屋承建商也這樣呢?你的廚房估

價是125000美元,等到工程 結束,他卻只能拿到10000美元?那誰還來幹啊?設想一下,如果你花錢買了一張機票,隨即又不可思議地收到一堆帳單,分別來自航空公司、機長、副機長和 空乘組。這就是醫療保健市場的運行模式。沒有哪個行業的產品,根據其購買地點的不同,價格竟會相差十倍之多;而為診斷甲狀腺功能或維生素D含量進行超聲心 動圖、核磁共振成像掃描以及血液檢查時,我看到的正是這種情形。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市某經銷商出售的豐田普銳斯的價格,不會是你在哈肯薩克市購買一輛普銳斯 的五倍,新澤西州一輛普銳斯的價格,也不會比新墨西哥州的貴上一倍。同一經銷商所出售的汽車價格,並不取決於你的雇主是誰,也不會管你是自

謀職業還是待業 在家。那麼為什麼,上述因素會對醫療保健行業如此重要呢? 我們生活的時代不乏器官移植、基因療法、救命藥品、預防策略這樣的醫療奇跡,但難以置信的是,醫保制度依然價格高企、效率低下、令人困惑、充滿不 公。在疾病面前,所有人都是醫療豪奪的潛在受害者。警示數據無可爭辯,盡人皆知: 美國將其國內生產總值的近五分之一用於醫療保健,全年超過3萬億美元, 相當於法國的全部經濟總量。儘管如此,美國用這筆錢實現的醫保效果,卻普遍低於任何一個發達國家,而這些國家的人均花費,只有我們的一半。 我們中間,誰沒有在打開醫療帳單或損益說明的時候,瞪著嚇人的數字而難以置信?誰沒有被保險單上的共付額、自付額度

、“網路內”和“網路外”的條款 弄得暈頭轉向,只能屈從於沮喪的心情,或在催賬的威脅下開出支票?比如,誰沒有為一次普通的血液檢查而收到500美元帳單,為在急診室打了三針而收到 5000美元帳單,為一次小小的足部門診手術而收到50000美元帳單,或是因為心臟病住院治療三天而收到500000美元帳單,發過懵? 錢都到哪兒去了?   進入《紐約時報》擔任記者之前,我曾在哈佛醫學院學習,隨後在紐約長老會醫院這一聲譽卓著的學術中心接受訓練並擔任醫生2016年9月寫完本書後我 離開了《紐約時報》,去“愷撒保健新聞”(Kaiser Health News)網站擔任主編。該網站發展勢頭強勁,是由愷撒家庭基金會創

辦的獨立的非 營利新聞機構,致力於在醫療保健領域展開拓展性調查和具有影響力的專案。愷撒家庭基金會和愷撒保健新聞網站,同愷撒醫院系統或愷撒永久醫療集團沒有任何關 聯。愷撒這個名稱被很多不同的組織所採用。。為探究美國[醫療]體制及其弊病,我借助了“病史及體檢表”(H&P),記錄表組織有序,形式嚴格, 醫生們均在採用。這一簡稱為H&P的範本非常出色,有助於人們理解各種複雜問題,如對病人的多種症狀分類整理,以便得出合適的診斷結論,並採取有 效的治療措施。 H&P具有如下可預測性內容: 主要病情: 病人發現了哪些主要症狀? 當前病史及體制綜述: 問題是如何演變的?它是如何影響各部分組織的? 診斷及治

療: 潛在病因是什麼?怎樣才能解決病人的疾病或症狀?你此刻讀到的,就是主要病情: 極度昂貴的醫療保健並未可靠地產出高品質結果。本書 的第一部,“當前病史及體制綜述”,列舉了二十五年來美國醫療保健從致力於保健到成為全美國最賺錢產業的轉變過程,後者被很多專家稱之為醫療產業綜合體。 隨著金錢成為優質醫療的衡量標準,每個人想要的越來越多,對其最初的使命反而關注得越來越少。這一演變在各個部門漸次發生,我們將對保險業、醫院、醫生、 製藥商等依次展開探查。 首先,作為一名傳統醫生(父親曾是一名血液病專家)的孩子,其次作為一名醫學博士,以及後來在《紐約時報》出任醫療記者的我,對這一漸進式的豪奪有 著長期的近

距離接觸。比如,美國任何一家頂尖教學醫院收費1000美元的檢查,在新澤西州的一些小型社區醫院要花費7000美元,而在德國和日本卻只需要 100美元。我曾經為此耗時數月,仔細審閱財務報告、稅收報表、病歷記錄和醫療帳單,力圖弄清其中的緣由。 眼下,我們的治療不再遵從科學準則,轉而在一個弊病叢生、糟糕透頂的市場中對商業邏輯亦步亦趨;各大從業方將更多的資源用於遊說活動,而非捍衛立約 人的利益。不管你罹患何種疾病,預設選項就是採取最昂貴的治療方案;多買多做的經濟誘因,成了我們醫療保健過程中諸多事項的驅動力。過去十年間,所謂“創 新”的中心法則是“以病人為中心、以證據為基礎的治療手段”。然而,那不正是醫

療的精髓嗎?難道還能有其他的醫療手段?   儘管2010年《病患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簡稱ACA,也被稱作《奧巴馬醫療法案》)獲得通過,並於2014年實施,但仍發生了本書收錄的幾則悲 慘故事。正如一些人堅信的那樣,《平價醫療法案》(以下簡稱)不算失敗本書第十一章將詳細討論。,但其中“平價”二字只是一種誇張,意在贏得選票和公眾輿 論的支持(包括最新的混改方案,即《21世紀治癒法案》,所有的醫改法案都具有便於推銷的美麗標籤)。為保證獲得通過而向醫療行業做出無限讓步的《平價醫 療法案》,主要是確保每一個美國人都能享受醫療保險。但在控制過度花費和令人反感的商業行為方面,即便它能有所作為,直接作用也不會

太大。既然華盛頓的現 狀如此,我懷疑我們能否看到《恢復美國醫保法案》或《停止劫掠病患法案》的出臺。 同理,在唐納德?特朗普執政時,類似的故事無疑會繼續上演,儘管他在2016年選舉期間誓言“用某種更好的東西廢止並取代《奧巴馬醫療法案》”。正 如眾多專家指出,總統並沒有全面廢止該項法案的實際權力。選戰結束後的幾天內,特朗普說他可能會維持某些條款——比如保證原有的病患人群能夠使用保險—— 且在“更好的”選項得以謀劃期間,延長寬限期,以使2200萬經由《奧巴馬醫療法案》而獲得醫保的人群不至於失去著落。不管最終框架如何,由共和黨提出的 這一替代性計畫(《特朗普醫療法案》?《愛國者醫療法案》?)必定將病

患置於更多的市場力量之下,那也就意味著,在我們支付高昂醫療費用背後,更有必要弄 清其複雜的(非)邏輯性。   無助的感覺,並不難獲得。緊迫的醫療問題交織著官僚混亂,這是一杯讓人虛弱的雞尾酒。但作為病人,其實我們可以採取很多措施,從醫療產業綜合體的帳目上奪回事關我們健康的控制權。 本書的第二部,即“診斷與療法”,不僅提出了意見建議,讓保險公司、醫生和醫院的價格變得更能承受,更貼合病患,而且向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政治可行性的手段,使之能夠降低花費,並打壓那些打著健康旗號強加到我們身上的金融犯罪。 未來的步子取決於我們自己。如果你知道如何對他們的部署予以有效敦促,就不難找到各種自助策略。明天你就

能採取這樣的策略來降低醫療開支,更別說找到政治解決方案,一勞永逸地改進美國的醫療保健。它們之間並不互相排斥。我們現在就可以著手進行。   每個市場都有一定的規則,受制於市場所賴以運行的條件、動機和法規。目前,我們的醫療體驗和治療規程有如日用品,是一種買賣行為,但這個市場中的參 與方是如何做出購買選擇的?價格往往不得而知,無法預測;行業內部鮮有激烈競爭;我們難以獲得足夠的品質資訊,以便做出決定;更為常見的是,我們甚至缺乏 選擇的權力。 在美國,提供醫療保健的支配性規則來源於市場的設計。我們當前享有的醫療保健,正符合市場的經濟動機。因此,在這個醜陋、混亂且無序的世界裡,我們 必須對此有所瞭解,成

為更精明更積極的參與者。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改變遊戲規則,代之以不同的動機和全新的法規。我在引言部分的結尾列出了現行的規 則。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會不時提及。在第一部中,通過真實的案例分析,你會看到這些規則如何耗盡病人的健康和金錢,並且取得了多麼尷尬的效果。 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論及收入分配問題時,提到了一隻“看不見的手”。可是在美國的醫療保健領域,這只看不見的手迥然不同: 它就在錢櫃之上。 非正常醫療市場裡的經濟規則 1 治療更多往往效果更好。價錢最貴成為預設選項。 2 終身治療優於一次治癒。 3 設備和行銷比好的醫療更重要。 4 隨著技術的成熟,價格不降反升。 5 沒有自由選擇。病人進退

兩難,只有買買買。 6 更多的從業競爭者並不意味著價格更合理,反而推動價格上漲而非下降。 7 規模經濟並未帶來價格下降。利用其市場力量,大供應商要的更多。 8 無論手術還是化驗,根本沒有固定的價格。沒有保險的人支付的價格最高。 9 開具帳單沒有任何標準。任何東西,每樣東西,都可以掙錢、開帳單。 10 價格漲到哪裡,市場的承受範圍就到哪裡。    

探討內視鏡超音波在電腦斷層或者核磁共振造影無顯影之下的高、中以及低度危險性之膽道結石所扮演之角色

為了解決核磁共振檢查費用的問題,作者謝睿穎 這樣論述:

背景介紹:急性膽管發炎一直是急診常見的診斷,造成的原因有很多,然而膽道結石是最為常見的原因。傳統上在第一線常使用腹部超音波(transabdominal ultrasound)來做檢查,另外則是使用費用較為昂貴的電腦斷層(computed tomography)以及核磁共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e)來評估。然而,有時因為腹部腸氣太多或者膽道結石太小而使得腹部超音波不易評估。另外,有些較為鬆散的膽管結石並非radiopaque,因此電腦斷層檢查就無法察覺。在上述原因之下,內視鏡超音波(endoscopic ultrasound)就成為了另一項評估膽道結石的選擇工具

。有些研究指出,內視鏡超音波對於膽道結石的偵測率有顯著的專一性以及敏感性。在檢查出膽管結石之後,目前最常使用的治療方式為內視鏡逆行性膽胰膽攝影取石術(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lithotripsy)。然而此內視鏡取石術有一定的併發症風險,像是胰臟炎(post ERCP pancreatitis)。也因此,若對於懷疑膽道結石的病人,在進一步侵入性檢查之前使用內視鏡超音波檢查,就有機會避免不必要的ERCP取石術,進而將可能的併發症機會降至最低。研究方法與材料:依照美國胃腸內視鏡協會(ASGE)2019年評估疑似膽道結石的準則以及

有無膽囊為分組依據,且在電腦斷層或者核磁共振上無明顯膽道結石發現。納入條件: 1. 病患有黃疸、右上腹痛以及其他疑似膽道結石要素之患者。 2. 年齡20歲以上。排除條件: 1. 重要全身性疾病,如心臟衰竭、肝硬化、末期腎衰竭或惡性腫瘤。 2. 上消化道有急性發炎、出血、阻塞或狹窄的情形,不適宜進行上消化道內視鏡超音波。 3. 凝血功能異常。 4. 過去三天內曾經服用抗凝血劑(如coumadin、heparin、rivaroxaban等)或抗血小板劑(如aspirin、clopedogrel、dipyridamole等)。全部收案受試者皆會接受上消化道內視鏡超

音波 (Olympus company ; UCT 260, linear type; UE 260, radial type),並於同一天接受進一步治療(內視鏡逆行性膽胰取石術,手術取石)。結果:總共收入19位受試者,根據美國胃腸內視鏡協會(ASGE)2019年的準則,納入高度風險組為9位,中度風險組為7位,低度風險組為3位。其中有13位經由內視鏡超音波發現有膽道結石或者膽道膽砂(高度風險組為7位,中度風險組為4位,低度風險組為2位)。在接下來的逆行性膽胰內視鏡取石術中,共有12位證實有膽道結石或膽砂(高度風險組為7位,中度風險組為4位,低度風險組為1位)。而其膽道結石或膽砂的大小分布:10

mm:1位。結論:內視鏡超音波對於微小的膽道結石或者膽砂具有相當優異的偵測率以及專一性。我們認為美國胃腸內視鏡協會(ASGE)2019年評估疑似膽道結石的準則應再進一步重新討論以及修正。

全方位健康大預言:精準檢醫,找到一生健康密碼

為了解決核磁共振檢查費用的問題,作者吳鴻誠永齡健康基金會 這樣論述:

  台灣的健檢發展史,始於1956 年由臺大醫院實施住院6 天的健康檢查,並在1960 年後開始正式開辦健康檢查業務,並設立7 張健檢床。而私人健檢會所也於1966 年開始推出「全身健康檢查」業務。這63 年來,健檢的形態有很大的轉變。以機構來看,從醫院健檢部門演變為專屬健康管理中心;而自1993 年以後,大型專業健檢診所逐漸成形,進而蓬勃發展。以健檢日程來看,從多日健檢演變為2 日健檢與近期的單日健檢。以健檢內容來看,從基本的血液生化血清免疫等實驗室檢查,演變為涵蓋胃腸鏡、超音波、X 光/乳房攝影/骨密度、高階影像(電腦斷層造影/核磁共振造影/正子造影)、功能醫學檢查、疾病風險/癌症基因檢查

。以健檢目標來看,從過去找出疾病到現在轉變為找回健康,更加重視檢後的健康促進解決方案。     進入21 世紀後,雖然許多公私立大型醫療機構陸續成立,配合全民健保的服務範圍不斷擴增,國人癌症與慢性病發生率仍持續攀升,死亡率仍年年居於十大死因之首,醫療費用的支出更成為國家財政沉重的負擔。對於這些疾病,若能強化國人健康意識,提早採取預防與診斷措施,必能在疾病早期介入治療,除可提高治癒率,亦可大幅降低醫療相關支出。因此,預防醫學的推廣與落實,乃成為國家衛生福利政策最重要的議題。此外,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 的導入,高科技醫療裝置的問世( 如NGS 次世代基因定序儀),生物資

訊(Bioinformatics) 與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的快速發展,配合物聯網在醫療領域的運用逐漸成形,亦大大改變了預防醫學的全新面貌。   緣此,乃由永齡健康基金會邀請國內各領域專家撰寫相關專文,在第一篇(Part I)「健康大數據」介紹新世紀的預防醫學,與大數據、健康風險評估、人工智慧等概念;在第二篇(Part II)「精準健康預防」介紹國人必備健康知識;在第三篇(Part III)「看懂健康報告 守護健康」以工具書形式帶領大家看懂健檢報告,守護健康。 本書特色   本書榮獲永齡健康基金會創辦人郭台銘先生,以及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臺大癌醫中心

醫院院長鄭安理、台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暨前校長閻雲、永齡健康基金會精準醫學執行長許世明等醫界名人,共同熱烈推薦! 作者簡介 永齡健康基金會   創辦人郭台銘先生的兩位親人因為癌症離世,痛失至親更加堅定抗癌決心,於2007年成立永齡健康基金會,攜手國立臺灣大學展開抗癌計畫。近年陸續捐贈成立的機構包括2008年台成幹細胞治療中心;2014年臺大永齡生醫工程館;2018年臺大癌醫中心醫院;另輻射科學暨質子治療中心將於2021年完工。永齡健康基金會許諾 "Making a difference in fighting against cancer",集合產學研創新團隊,精研智慧醫療,以尖端醫學解決

病痛,未來著重預防醫學,期待為臺灣的醫療創造永恆的價值! 總策劃/吳鴻誠醫師   吳鴻誠醫師於1991年畢業於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1998年於林口長庚醫院完成內科與血液科專科醫師訓練,歷任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嘉義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臺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於2015年加入立達診所醫療團隊,專注於預防醫學服務領域。吳院長以過去20餘年治療癌症病人的經驗,面對近年癌症常居十大死因之首,在預防醫學的落實有個人獨到的見解,因而積極籌劃本書,期能推廣醫學新知,提高國人健康意識,引領預防醫學邁向更好的未來! 推薦序 郭台銘

 許一個全民健康大願 楊泮池 讓科技促進健康 是大家責無旁貸的使命 鄭安理 臺大癌醫 讓科技智慧提升溫暖人性 閻 雲 AI 精準健康 長命百歲不是夢 許世明 聚焦人工智慧健康管理 以提升生命品質 第一篇 PART I:健康大數據 21 世紀的預防醫學 精準健檢與智慧健康 /吳鴻誠 醫師 癌症精準醫療進入「個人化世代」 量身打造你的基因檢測 /張祐誠 博士 運用大數據「算病」 健康風險評估 /巢佳莉 博士 AI 全方位健康管理 你的 HRB 健康銀行 /黃威達 總經理 如何掌握醫療體系的「三不管地帶」? 早覺醫療:醫療 AI 的新戰場 /李友專 醫師 第二篇 PART II:精準健康預防 迎

接高齡社會 你準備好了嗎?別讓慢性病主宰你的健康 /李俊毅 醫師 全方位健康管理 屬於你的一站式智慧健康管理 /王怡芬 健管師 精準健檢的第一步 你不可不知的注意事項 /林美芬 健管師 精準健康檢查 影像醫學尖端趨勢 /吳昭瑩 醫師 空氣污染與肺部健康 /陳晉興 醫師 咳人肺腑要注意!當心肺癆肺癌來襲 /陳基宏 醫師 掌握荷爾蒙 別讓它搗蛋! /林毅欣 醫師 乳癌防治新趨勢與乳房檢測 /張容蓉 醫師 WHO 預警! 2020 頭號殺手 心血管疾病 /周孫立 醫師 別做「肝」苦人 寶貝你的肝 /王嘉齊 ‧ 趙有誠 醫師 預防消化道癌症 別怕腸胃鏡檢查 /林志峯 醫師 失眠與睡眠呼吸中止症 /陳基

宏 醫師 環境荷爾蒙遍布全球 為下一代遠離毒害 /陳俊光 醫師 全球 400 多萬人死於肥胖 認識慢性病前奏曲:代謝症候群 /陳俊光 醫師 情緒低落、掉髮、皮膚乾又忽胖忽瘦  小心甲狀腺功能異常 /郭孝齡 醫師 第三篇 PART III:看懂檢驗報告 看懂檢驗報告 守護健康 /萬祥麟 醫師 編後語 吳鴻誠 全方位健康大預言 精準檢醫,找到一生健康密碼 推薦序   許一個全民健康大願                                  在過去十年來,我致力於推動台灣新醫療百年工程,這包含兩個部分:1.設立臺大癌醫中心醫院,期待成為華人第一、世界頂尖的癌症治療與研究中心,拯救

社會上更多深受癌症威脅的家庭;2.發起「永齡華人聯合抗癌行動」,亦即號召全臺灣最頂尖的醫師、相關醫學會與國內外生技機構共同合作,全力支持「臺灣未來十年的乳癌與血癌患者基因檢測臨床研究計畫」,讓醫界和生技界找出癌症基因變異的致病機轉,進而驅動在癌症治療上的新藥開發、免疫治療等的突破,發展適合華人的個人化精準醫學。   然而,身為一個癌症病患的家屬,感受失去至親的切身之痛,總是希望能有更積極的作為。去年在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落成感恩晚會上,我曾經提到:「我們更期   盼除了治病救人外,還要持續從『預防醫學的角度』來扎根。如果我們能以健康風險評估、健康促進來達到人類對健康意識的提升,讓人不生病,才有

可能帶領人類走向『上醫醫未病』的境界,這才是真正做出對人類健康的價值與貢獻。」   這幾年來,運用AI人工智慧進入醫療應用領域方興未艾,科技技術與觀念愈發成熟;配合精準醫學的導入臨床,預防醫學已呈現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認為無法做到的已逐漸成為可行,運用以人為中心的「健康整合服務」,制訂個人化健康檢查機制,及早發現問題,從而預先防範並採取介入解決方案。從國家財政的角度來看,透過預防醫學觀念的推廣與施行,也可以大幅減少疾病相關的治療費用與生產力損失。   本書以全新的角度來探討新世紀的預防醫學觀念,期盼拋磚引玉,引領創新健康思維與高價值健康服務產業,共同促進全民健康,如此則為國家之幸也。

郭台銘/永齡健康基金會創辦人 21 世紀的預防醫學  精準健檢與智慧健康 文 / 吳鴻誠立達診所院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兼任主治醫師前嘉義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前台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 人自出生、成長、發育到逐漸衰老,由盛至衰的過程,是人生健康亙古不變的定律,想要防範就要有「預防觀念不可無,發病就醫不可避」。高齡化社會趨勢,健康費用支出大幅增加,如何預防疾病已成為全球經濟、社會與健康衛生的重大課題。預防醫學的概念,早於西元前兩百年的我國古籍《黃帝內經》即開始啟動:「上醫醫未病,中醫醫欲病,下醫醫已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也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西方的預防醫學以1989 年美國預防醫學工作小組 (USPSTF) 依據臨床實證訂定準則,落實「早期發現疾病、早期治療」,並強調「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為主,包括癌症、慢性疾病(糖尿病、三高、肥胖)等疾病,都可藉由健康篩檢得悉,進而提早獲得介入治療,並導入自我健康意識,提升自我健康照護為預防醫學最重要的一環。 2015年由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宣布啟動的「 精準醫學計畫(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s)」,是全球預防醫學更上層樓的表現,該研究以超過 100 萬名美國志願者進行基因分析,鎖定不同的個人基因(gene)、環境(environment)和生活型態(lifes

tyle)的組合醫學,深入瞭解疾病預防等問題。在 AI、5G 網路、8K 影像等高速發展下,21 世紀醫學科技得以建置海量生物資料庫、高通量獲得生物資料的科技 ( 例如 : 基因微陣列、大規模平行 DNA 定序、蛋白質體學、甚至行動醫療裝置科技等等 ),以及可以分析大量資料的電腦工具等,精準醫學世紀 (Precision Medicine Era) 也正式開啟。

使用多模式非造影核磁共振技術評估急性主動脈症候群和下肢週邊血管疾病的先導研究

為了解決核磁共振檢查費用的問題,作者陳建瑋 這樣論述:

周邊血管疾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PVD),是指心臟、主動脈、頸動脈和顱內血管以外的任何循環障礙,主要是以周邊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和慢性靜脈疾病(Chronic Venous Disease)為主要表現方式,皆在下肢最為常見]和急性主動脈症候群[Acute Aortic Syndrome(AAS),是一個現代術語,包括主動脈剝離(Aortic Dissection)、壁內血腫(Intramural Hematoma)、穿透性粥狀動脈硬化潰瘍(Penetrating Atherosclerotic Ulcer)和破裂

的主動脈瘤(Ruptured Aortic Aneurysm)]會引起一系列健康問題,並衍生巨大的醫療費用支出。臨床上通常利用超音波和橫截面醫療影像工具(如顯影劑核磁共振血管造影術或電腦斷層血管造影術)作為第一線的標準診斷工具。然而,有血管疾病的患者也有很高的機率合併慢性腎臟疾病。這種合併症引起人們對在血管疾病患者中使用顯影劑可能引起併發症的擔憂。而非造影核磁共振技術(Non-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NC-MRA)是一種無需顯影劑即能用於診斷的血管圖像的一門新穎技術。而這門技術相關的研究大都於神經系統疾病和動脈疾病的應用。本論文則著重於下

肢靜脈疾病和主動脈疾病的應用。此論文在檢驗一個虛無假說,即由於形成的偽影導致成像品質差以及需要花費大量的成像時間,使得NC-MRA難以成為PVD和AAS的常規評估。本論文為橫斷面設計,於2017年4月至2020年5月在嘉義長庚紀念醫院招募AAS患者和PVD患者。所有受試者皆接受了多模式NC-MRA評估。AAS的患者接受四維相差核磁共振成像(Four-Dimensional Phase-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4D PC-MRI)評估主動脈的形態和渦流。並以定量相差流量測量(Quantitative Phase-Contrast Flow Meas

urement;Q-Flow)分析血液動力學變化。並與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術(AAS的標準診斷工具)比較,評估4D PC-MRI診斷AAS中的信效度。另一方面,下肢血管疾病患者接受了觸發血管造影非對比增強核磁共振成像(TRiggered Angiography Non-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TRANCE-MRI),以評估骨盆和腿部血管的形態。然後使用Q-Flow測量,來分析血液動力學變化。並與雙工超音波(Duplex Ultrasound)檢查(PVD的標準診斷工具)比較,評估TRANCE-MRI診斷下肢血管疾病的信效度。研究顯示

,在AAS和PVD患者身上,多模式NC-MRA各自與該疾病的標準診斷工具具有相近的診斷表現(通過Cohen's Kappa Statistic測量評分者間信度)。應用NC-MRA作為介入治療前的影像評估工具和金屬支架植入後的影像追蹤工具,皆具有臨床有效性和可靠性。NC-MRA在主動脈疾病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在介入治療前的影像評估和金屬支架植入後的影像追蹤都具明顯的效度。此外,NC-MRA在評估下肢靜脈病理方面具有許多優勢。NC-MRA確認血管病理的臨床實用性非常寶貴,尤其是在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中。未來的進一步相關研究將能促此技術有更多的討論和臨床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