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倫理知情同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研究倫理知情同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沈慶鴻,郭鳳鵑,吳亭穎,江文彬,陳靜平,王瑄,張天維,王汝廷寫的 團體諮商:概念與實作 和翁真聯的 瓦器裡的寶貝:透過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薩提爾家族治療,以及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專業詮釋,引導內在的自我探索和自我照顧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生命倫理中的知情同意 - 博客來也說明:知情同意 是生命倫理學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則。它被視為保護病人和研究參與者的有效武器。然而,長期以來,對于這一概念是否具有合理性和普適性,在學術界尚存有疑義。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心理 和日日學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研究所 吳建昌所指導 劉欣明的 兒童虐待議題之研究倫理探討 (2019),提出研究倫理知情同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兒童虐待、兒虐、研究倫理、知情同意、法律、最佳利益、保密、兒童權利。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王沂釗所指導 吳俐葦的 參與知情同意課程對研究參與者之成效評估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知情同意、知情同意書、研究倫理、研究參與者、研究參與者保護的重點而找出了 研究倫理知情同意的解答。

最後網站告知同意與受試者同意書相關議題則補充:1、必須取得受試者知情且出於自願的同意. 2、研究設計必須是科學上有效 ... •1964年赫爾辛基宣言之倫理精神-自主、有益 ... 衛生署人體試驗/研究倫理審查會查核基準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研究倫理知情同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團體諮商:概念與實作

為了解決研究倫理知情同意的問題,作者沈慶鴻,郭鳳鵑,吳亭穎,江文彬,陳靜平,王瑄,張天維,王汝廷 這樣論述:

  「團體諮商」能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與人際互動之特性,使其不僅成為實務場域裡重要的服務方法,也是諮商心理師考試七大領域的課程之一,故在團體諮商上的「知能兼備」,即成為多數學生、諮商師的專業期待。   由於實作練習是累積專業能力的重要過程,本書除了在概念上引導團體諮商師準備、規劃團體,也引用不同對象、場域的實作範例,作為團體諮商師發展、評量團體成效的參考素材,因此期待本書能成為「知能兼備」團體諮商師養成過程中的重要推手之一。  

兒童虐待議題之研究倫理探討

為了解決研究倫理知情同意的問題,作者劉欣明 這樣論述:

台灣自 1973 年頒佈「兒童福利法」起邁出了兒少保護的第一步。2011 年頒 布的「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整合了兒童與少年的保護與照顧規範, 也呼應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精神。隨著實務工作的推展,聚焦在兒童虐待(以下 簡稱兒虐)相關議題的學術研究也越顯得重要,研究者更需要審慎地面對其中牽涉的研究倫理問題。但相對於歐美國家,我國較少聚焦在兒虐議題的學術研究,也 較少此類研究的倫理論述。本研究參考關於兒虐議題研究之專論並歸納出幾個主題:知情同意、傷害與 行善的權衡、保密與通報、報酬。再綜合研究者規劃兒虐議題研究之親身體會, 增列主題「研究合作與個案招募」,並將「報酬」併入「傷害與行善的權

衡」主 題中,最後以 1)研究合作與個案招募,2)知情同意,3)傷害與行善的權衡,4)保 密與通報,作為研究之四大主題。本研究旨在瞭解國內兒少保護相關專業人士對於兒虐議題研究倫理的見解, 並希望提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兒虐議題研究之建言。本研究採半結構式深度訪談學 者專家、國內法條整理、系統性文獻回顧的方式,探討兒虐議題相關的研究倫理 挑戰。共訪問來自兒童醫學、社政、倫理、法律、精神醫學、心理衛生等領域之 專家共 15 人,整理法律條文 19 條,回顧文獻 82 篇。 研究討論的倫理挑戰議題中,專家在部分議題的意見分歧,如:社工參與研究招募之爭議、被安置之兒少個案的知情同意爭議、研究者不接觸兒少個

案的知情同意爭議;在部分議題上,專家學者提出與文獻不同的觀點,如:研究造成個案的心理創傷;亦有倫理議題雖在國外備受討論,在國內並不具爭議性,如:研究報酬。本文參照專家意見、法律條文與文獻,對於在國內進行兒虐議題研究將面對的倫理議題提出建議:應該允許社工參與兒虐相關研究的招募工作;當家長本身是施虐者時,家長在兒虐議題研究上便很難以兒童最佳利益作考量,因此兒少個案參與研究的法定代理人應為社工;當研究者以不接觸個案的方式收集研究資料,應視資料之辨識度決定其是否需要取得個案本身的知情同意;研究者應在風險評估時區分「不適感」與「心理創傷」的差異,並且為個案規劃輔導諮商的資源;研究者面對兒虐或生命安全事件

時,有義務打破保密協定並通報,研究者應在收案時告知個案此一可能性。

瓦器裡的寶貝:透過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薩提爾家族治療,以及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專業詮釋,引導內在的自我探索和自我照顧

為了解決研究倫理知情同意的問題,作者翁真聯 這樣論述:

  就算宛如瓦器般平凡不過的人,也能自我探索生命中的寶貝達到生命成長。     「瓦器裡的寶貝」出自《聖經》中〈哥林多後書〉四章七至十一節,「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上帝,不是出於我們。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致死亡。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人最大的難處是自我限制而不自知,因著自我貶低使自己陷入四面受敵的框架中。人強勢的態度,自憐的乞討都為了保護易碎的瓦器,在過度保護瓦器時卻忽略瓦器裡有寶貝。     脫下舊人、穿上新人、活出新樣式是生命成長的三步驟。在這個過程中,與自己、他人和信仰建

立新的關係。     以艾瑞克森發展心理學八大階段發展,與危機回顧個人生命發展,每個階段都透過《聖經》觀點加以詮釋,有新觀點和因應方法邁向下個階段發展。     透過薩提爾家族治療冰山隱喻,詮釋亞伯拉罕三代重要人物之個人冰山,以及分析亞伯拉罕三代家庭的世代傳遞。讓讀者明白「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幾千年前的家庭互動關係對家庭成員的影響,無形中也影響了下一代,代代影響直到今日的家庭不外乎如此。     藉由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分析新約聖經的稅吏長撒該的生活風格,以及與耶穌相遇之後,由個人的自私自利轉向社會情懷的改變。     全書九大章節,作者運用簡單容易理解的文字分享自己教學、超過十六年協談經驗,

深入淺出方式認識自己,有能力改變現況,使讀者能善待自己、他人,提升自我照顧的能力,並且在信仰上找到正向的信念,覺察過去想法的舊軌道,勇敢地行出新的路徑。   本書特色     1. 以循序漸進方式引導讀者如何窺探內心中的訊息、情緒、情感的來由。     2. 透過薩提爾家族治療的家族圖工具,幫助讀者看清個人三代家庭圖的脈絡發展,將個人的主觀認知引導至客觀評估。     3. 作者利用個人創意繪出《聖經》著名人物:亞伯拉罕三代家庭圖,以及重要成員的個人冰山圖,幫助讀者清楚明白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     4. 運用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理論,詮釋聖經人物撒該生命改變的事件,幫助讀者重新審視

個人生命事件以達成長。     5. 每章節均運用真實案例詮釋,使得作者所言更有效度。而且設計了深思問題,幫助讀者在閱讀過後往內心尋找自己,安靜心自我引導,或是邀請耶穌引導內在的自我探索和自我照顧。   真摯推薦     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認識自我,以及認識信仰傳承的好書,特別推薦給讀者。——陳吉松─聖光神學院院長     作者真聯博士是一位追尋知識與運用的學者。此書是她經過學習、探索和實踐所構成的寫作,其基本的立場與角度是通過基督信仰與神學、心理、社會和醫學等科學的整合知識與理論來書寫。——吳仲徹─前衛理神學院院長     一直想要跟真聯一起服事暫時陷入困境中的人,卻始終跨不出第一步,總覺得

能力不足。如今真聯出版《瓦器裡的寶貝》,心中豁然開朗。——孔繁珍─Asian Community Transformation Trust 顧問     從破繭到蛻變,《瓦器裡的寶貝》書中有相當詳細的說明與逐步指引,在當前瞬變無序的生活環境下,及動輒緊張的人際關係裡,希望這本書陪伴讀者勇敢面對修補的歷程,找著安定、盼望與力量。——林毓雯─聖光神學院延伸教育處處長

參與知情同意課程對研究參與者之成效評估研究

為了解決研究倫理知情同意的問題,作者吳俐葦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知情同意課程對研究參與者在知情同意理解之成效,以大專院校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實驗研究設計,實驗組有8名參與者接受知情同意課程之實驗處理,控制組有8名參與者則未接受實驗處理,比較二組參與者在「參與者知情同意回饋評估問卷」得分的情形,發現參與課程與否對於:(1)有通過倫理審查知情同意文本之可能產生負擔或額外花費、未通過倫理審查知情同意文本之研究目的、參與研究時的獲益等題項,在理解程度的比較有顯著差異。(2)有通過倫理審查知情同意文本之可能產生負擔或額外花費,與未通過倫理審查知情同意文本之研究目的,在辨識度上有顯著差異。此外,全體參與者對於是否經倫理審查之知情同意文本在了解程度上有顯

著差異,並以「研究者」及「參與者」二角色評估知情同意課程成效與意見回饋。本研究結論如下:(1)參與知情同意課程與否對知情同意書了解程度及辨識度有部分影響。(2)倫理審查與否之知情同意文本對於研究參與者之了解程度有顯著影響。(3)知情同意課程能促進研究參與者對研究倫理、知情同意告知過程及知情同意書之理解。最後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後續研究者對知情同意課程與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