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創利息補貼登錄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青創利息補貼登錄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合作住宅指南:用自決、永續、共居開啟生活新提案 和崔媽媽基金會的 小資租屋大哉問:全面剖析從找屋、看屋、簽約到入住會遇到的常見問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中小企業處青年創業 - Mattlam也說明:青年創業 及啟動金貸款融資效益登錄平臺(貸款之撥款日於109年12月31日以前者須登錄) . ... 貸款「免企劃書、免擔保、7天審貸、補貼5年利息」,減輕創業青年貸款壓力,.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行人 和大喜文化所出版 。

朝陽科技大學 財務金融系 陳建宏所指導 江慶亮的 以消費者財務觀點探討中部地區民眾之購屋需求 (2021),提出青創利息補貼登錄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購屋需求、購屋因素、房價。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蕭全政所指導 張志源的 臺灣社會住宅政策之政經分析,2010-2020 (2020),提出因為有 社會住宅、公共政策、偏差、偏差動員、政經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青創利息補貼登錄的解答。

最後網站新創紓困融資再加碼協助新創因應疫情衝擊 - 國家發展委員會則補充:透過適用條件再放寬、利息補貼再提高(補助1.345%)、信保成數再加碼至十成、信保手續費政府出等4大 ... 獲國內外創業加速器或育成機構輔導與培訓; 登錄為社會創新之企業.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青創利息補貼登錄,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合作住宅指南:用自決、永續、共居開啟生活新提案

為了解決青創利息補貼登錄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無殼蝸牛運動30週年,我們的居住條件有更好了嗎?   1989年8月26日的台北,數萬人聚集在忠孝東路上過夜,抗議受到財團炒作而狂飆的房地產價格。這是台灣自政治解嚴以來,由人民自發而起、最龐大的一次都市社會運動—無殼蝸牛運動。   隨著時間的過去,房價仍持續升高,「廣建國宅」與「擴大購屋貸款」政策成效不彰。在居住議題上,市場失靈、政府失靈,人們該怎麼辦?「共同形構都會空間」的概念由此而生。「合作住宅」模式帶領大家尋求另一種住宅的可能。不僅住宅的位置(WHERE)重要,住宅怎麼形成的(HOW)也很重要。人們如何過活,還有他們怎麼住在公寓或樓房裡,表現了他們的習慣、價值觀和願景。住宅形式反映了

人們在城市生活中的角色,也成為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關鍵表徵。   從居住議題更加擴大,合作住宅甚至關注到長者獨居議題、社會福利,更甚至是醫療、教育等課題。這本書是合作住宅運作的指南,提供概念及歐洲各國典範,收錄九個以創新住宅文化聞名的歐洲城市於其中,分別是:阿姆斯特丹、巴塞爾、布魯塞爾、哥本哈根、米蘭、斯德哥爾摩、圖賓根和維也納。每個城市與「永續住宅和社區發展」相關的條件都被詳加分析,描述著重在居民組織的方式和他們的經歷,因著這群人和他們投入的精力、資源和能力,每個計劃都長出自己的面貌和性格。   在id22的城市實驗中,他們認為合作住宅非常適合用於實踐創造性永續的理念。住宅合作社的概念是自發

性的,以社區為導向,並且永續發展。居民共同合作去規劃住宅的樣貌,並且共同經營管理,經常舉辦活動,也成為彼此生活上的支援。   我們想透過這本書,提出居住問題可能的解方,為住宅模式提出新方案,也讓你可以想像到生活的另外一種可能。 名人推薦   李修瑋(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   林洲民(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 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局長 2014-2018)   林盛豐(監察委員、實踐大學學建築設計學系客座教授)   張金鶚(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特聘教授)   曾旭正(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教授,前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   黃益中(公民教師、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   -真誠推

薦 編者簡介 麥可・拉馮德(Michael Lafond)   id22創造性永續協會 執行長     id22以柏林為基地,推動各種創新的地方、社區倡議計畫,至今已執行數百個方案。每個方案就像是小小的實驗室,研究各種創新的都市另類行動,因此也稱為「城市實驗室」(eXperimentcity) 的計畫。城市實驗室重視自發性的空地與建物再利用,例如生態建築、另類文化中心或社區農耕計畫,使閒置空間透過市民社會的巧思,創造出各種都市空間營造的新方法。     id22認為合作住宅非常適合用於實踐創造性永續的理念。合作住宅通常是自發的、社區導向且永續的住宅,通常與社區產生密切的結合;且常常成為有

理念的建築師的實驗場域。合作住宅的居民渴望社區導向的居住型態,透過合作式的規劃、管理及日常生活的彼此支援,合作住宅的空間通常設計成能夠進行社區活動,鼓勵成員間、或與其他社區的溝通及互動。     此外,合作住宅的產權結構也不同於市場上的自有住宅,因此能夠對抗投機炒作,確保較低的購買價格或是長期維持較低的租金。這些特性讓合作住宅及居民有能力面對當代城市的一些問題,如:社會疏離、氣候變遷,發展出因應的社區策略。 推動出版者簡介 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台灣第一個以空間政策倡議、實質環境改造為主軸的非營利組織,長期關注土地、住宅、都市開發、歷史保存等議題。自2011年起,積極投入住宅政

策改革推動,特別是在社會住宅的推動落實上,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後續,規劃以合作住宅作為下階段工作重點,期透過系列性的理念推廣、社會串聯、政策與立法遊說等方式,與志同道合者齊力打造合作共居之願景! 譯者簡介 賴彥如   台大外文系、社會系雙學士,台大城鄉所碩士。目前從事社區營造、藝術策展及手作步道推廣工作,和文史、空間、生態有關的事都忍不住想了解。相信城市的偉大來自她包容小眾的能力。自由譯者,作品散見於環境、文化、城鄉領域,合譯有《城市造反:全球非典型都市規劃術》、《如何謀殺一座城市:高房價、居民洗牌與爭取居住權的戰鬥》等。 中文版序 思辨合作住宅之於住居、地方再生和民主化的意義   導讀

為台灣合作住宅砌上第一塊磚   理念 Idea 自發組織、社區導向、永續 歐洲社區導向及自組住宅的政治與文化——類型、定位、緣起   實踐 Practice 柏林——荒廢學校改建:「舊校卡爾斯霍斯特」計畫 這是經由非營利基金會的資助,買下戰後荒廢許久的學校改建為住宅的計畫。由住宅合作社組織找來建築師設計公寓,並管理住宅和公共空間。原本的舊學校如今已經成為一個多代共居的社區住宅。   巴塞爾——老房子新生命:合作住宅街區 1970年代,拯救老房子運動從熊菲斯街興起。當地居民、建築師和保存運動者買下老房子或籌組社群,活化老房子、改善居住條件。街上的老房子陸續都發展出共棲居住的模式,熊菲斯特街進而

成為合作住宅的街區。   斯德哥爾摩——中高齡集合住宅:「須盡歡」老年公寓 「須盡歡」是瑞典第一個以「中高齡」為主軸的集合住宅,希望建立一個能讓長者互相支持的住居空間。「一起做些什麼」是住在這裡的日常,社區共餐、舉辦休閒娛樂活動,打造晚年的快樂生活。   布魯塞爾——在城市裡爭取居住權 :希望之家生態建築 因為高漲的房價,反促成希望之家的誕生。兩個協會、一個社會建築公司、十四個居住條件惡劣的家庭和一位建築師結合在一起,尋找自行購屋的替代選項,運用政府資源,並成立住宅基金,在比利時最貧窮的地區上蓋了十四間公寓,打造了名為「希望之家」的社區。   圖賓根——將定價交給成本:市民自組「營建社區」 磨

坊區合作住宅案例與圖賓根的都市發展策略密切相關,將市民變成城市發展的利益共同體,由民間住宅投資者組成的合法組織,稱作「營建社區」。營建住宅的重要性在於定價並非交給市場,而是以實際的建造成本決定,讓人負擔得起自有住宅。   米蘭——障礙者共融住宅典範:歐林達青年旅館(Olinda Hostel) 歐林達青年旅館是一個給一般人和精神障礙者共居的合作住宅,它原本是精神治療中心的宿舍,當時的經理人認為可以將其轉變為青年旅舍,開放短期訪客入住。這樣的運作不僅讓居民有收入來源,甚至讓精神障礙者因為與客人交流,回歸社會而得到康復。   維也納——女子共居住宅:[ro*sa]22   住宅組織 建築師莎賓‧波

拉克積極參與住宅和女性議題,她在數個女性社團提出相關想法,和獨居女性們共同討論出對家的想像,並成立了[ro*sa]22女子住宅組織。透過政府的協助下,找到了兩塊基地,開啟了計畫,運作八年後,[ro*sa]22拿到新家鑰匙,開始共居生活。   哥本哈根——居民自主典範:「楚德之林」社區 楚德之林社區規劃於1970年代,創辦人買下了車站附近舒適而昂貴的基地,經過民主、開放的討論共同規劃社區空間。後來「開放討論」的形式保留下來,居民「自我管理」成為其重點及特色,它啟發了國際上眾多合作住宅計畫。   阿姆斯特丹——多功能住居/工作園區:自由城堡 這個住宅是透過「集體私人委託」的過程實踐而成,未來住民成

立基金會,基金會的成員就是計畫的實際參與者,以客戶的身份和建築師、顧問及包商互動,並掌管財務。是全荷蘭最大、最完整的集合式自力營建住宅。   結論:他山之石 Lessons Learned 從彼此的住宅學習:差異帶來啟發 共居宣言   參考資料: 資源和聯繫方式 導讀 為台灣合作住宅砌上第一塊磚   作為翻譯出版的推動者,很高興跟大家推薦合作《合作住宅指南》(Cohousing Cultures)這本書。行文初始,有必要先說一下起心動念的緣由。   自2010年起,我跟許多伙伴便投入台灣住宅政策倡議工作,特別是針對高房價問題以及居住權保障相關工作,諸如大家熟知的實價登錄、房地合一稅制

、社會住宅興建等。近兩來,在略有成果後,我們開始思考,除了訴求政府法令機制改革及投入社宅興建外,能否發展民間自我賦權的方式回應居住問題。意即,在市場(購/租屋)與國家(社宅、租金補貼)之外,有無第三模式的可能?因此,我們開始關注歐陸、特別是德國的合作住宅經驗。   去年,透過德國友好團體「創造性永續協會id22」 (id22: Institute for Creative Sustainability)的安排,組織了NPO及政府部門的朋友們去了趟柏林,參訪多個具代表性的合作住宅案例,深受啟發,遂萌生出版合作住宅專書以利理念推廣之構想。   很幸運地,id22正是一致力於推動合作住宅理念與實

踐的組織,特別是他們自2003年起持續性的組織柏林及歐洲其他城市中各類型自發的、社區導向的合作住宅計畫的交流,並於近年先後出版了《合作住宅指南》(Cohousing Cultures,2012)與《包容性合作住宅》(Cohousing Inclusive: Self-organized, Community-led Housing for All,2017)兩本專書。基於理念之推展,id22撰寫的這兩本書,有別於一般專業書籍,以活潑圖文編排方式闡述合作住宅共同核心理念,並著重藉由多個真實的案例,描繪出合作住宅多元面向與動人的空間品質。同理,我們認為自然也合適做為在台灣推介合作住宅的入門讀本,經

向id22提出此構想,順利獲得其同意支持,此即本書翻譯出版之緣起。   又考量推展之循序漸進,翻譯出版的規劃同樣比照id22撰寫脈絡,以《合作住宅指南》這本書先行,該書重點是對合作住宅的核心理念--社區自主、由下而上、合作共享—做提綱挈領揭示,並據此說明歐洲柏林、阿姆斯特丹、斯德哥爾摩等城市的合作住宅概況,以及多種不同類型取向合作住宅可能,如跨世代、共老、身障者等。   至於《包容性合作住宅》此書,我們規劃作為讀者在《合作住宅指南》基礎上的進階讀本,預計明年出版。該書的重點是強調「包容性」對合作住宅運動推展的重要性,即對歐陸過去若干合作住宅過於中產階級取向做出反省,主張合作住宅除了是合宜且

可負擔的居住空間,更可以是具社會、文化與環境「包容性」的實踐場域,例如跨階級混居、多元族群共融、生態永續等,當然,此書同樣也分享了多個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讀來同樣生動。   雖說這兩本書的撰寫取向與風格易於閱讀理解,然個人作為長期住宅議題倡議者,有必要就兩個可預期的提問做背景的補充,以利台灣讀者更能進行在地思考對話。第一個問題是,台灣為何要推動合作住宅?第二個問題更直接,台灣推動合作住宅可能嗎?   合作住宅約在上世紀70年代始於歐陸,此風潮緣起於特定脈絡,即對既有住宅供給方式與居住型態的反思,強調並追求「意向型社群」(Intentional community)為基礎的居住模式與鄰里關係

。以本書作者id22所處的德國為例,既使有相對合理房價、龐大健全的租屋體系、尚稱完善住宅福利補貼,自90年代起,越來越多合作住宅取向的居住方案不斷出現,他們是自我組織、非投機性的創新住宅,他們可以是不同的合作機制,如合作社、社會企業、社群協會、乃至跨團體的組合,他們更多強調住宅空間的社會性、包容性意涵。初步估計,整個德國已有超過3千個此種取向的住宅計畫,且持續增加中。   德國的經驗說明了,合作住宅要求的不僅是合理可負擔的居住,這是最基本的,而是面向社會與經濟變動下的新形勢,諸如族群多元、高齡少子、人際疏離、環境生態、地產投機..等課題,越來越多的人,傾向邀集志同道合者在一起,藉由互助合作與

自我管理模式,尋求一種具認同感且無法由市場提供的居住方案。例如。代際住宅、老人住宅、女性住宅、性別友善住宅、障礙者住宅…等等。   就此,回答第一個問題,台灣為何要推動合作住宅?   合作住宅的價值取向與實踐模式,放在當下台灣有其現實感與前瞻性的意義。首先,合作住宅強調的是合作、共享及民主管理精神,藉由成員共同出資、參與興建、並營運管理,生產出符合成員需求的住宅與社區生活。放到台灣的現實脈絡,其最重要也深刻的意義是,省思「所有權」與「地租增值」的房產主流價值,並詰問,除了「向建商買房」外為何沒有其它住宅消費選擇?   以及,台灣刻正面臨高齡少子、高房價、青年低薪資的社經情勢,而另一方面,

非著重血緣關係之多元居住型態也不斷湧現,如:非血緣關係之混齡混住、一人家庭、青年共住、社區居住、銀髮共老等。合作住宅,可做為回應這些課題的民間自我賦權之空間實踐場域。   至於第二個問題,推動的可能性何在呢?   坦白講,作為社會議題倡議推動者,樂觀是必要的。然而,面對台灣的真實房產市場結構、住宅政策條件、以及社會主流價值,於合作住宅的倡議推展,應架構在歷史給定的社會條件基礎上,亦是樂觀以外當有的清醒。個人認為,應可緊扣以下原則基調:   一、就社會溝通面,訴求合作住宅作為一種住宅消費者運動,即爭取除了「向建商買房」外的其它住宅消費選擇?進而思考有無可能跳脫單純消費者角色,參與住宅的規劃

、興辦、營運管理等。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的發展經驗不就正是這樣一步步走出來的,其提供了一個值得參考對照的想像。   二、對體制溝通面,強調合作住宅於住宅政策架構下的自我賦權與社會創新定位,即如同前述,不僅只是居住空間,而是突出其因應如高齡少子、人際疏離等社會問題的自我修復潛力與價值,絕非政府財政補貼與行政管理的新增負擔,以利在僵化社會體制重圍中獲得較多的善意與彈性。   三、就推動執行面,採用一種相對較寬鬆的合作住宅認定,重點是「合作」過程與運作,如參與、共享、互助,就產權形式與運營主體上,或先不用過度拘泥是個別產權或集體共有,是自住或是出租,是合作社亦或是其他的組織型態,以利在這片為住宅商

品化宰制的土地上,連結更多的可能伙伴與資源。   住宅,不應僅是單純的消費或是投資財貨,它也可以是實現社會合作、共享生活價值的空間。我深信,合作住宅推展,能為台灣開啟居住文化革命與社會創新活水!我期盼,《合作住宅指南》一書,能為台灣合作住宅砌上第一塊磚! 彭揚凱 OURs都市改革組織祕書長 中文版序 思辨合作住宅之於住居、地方再生和民主化的意義   基於以下原因,讓我們重新回顧了二O一二年催生英文版和德文版的《合作住宅指南》一書的三個初衷。因為這本書的出版,我們得以:   一、討論百家爭鳴的「合作住宅」理論和實踐方法;   二、省思自組住宅(self-organized ho

using)如何作為一種文化過程,將各地的傳統住宅形態跟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的住宅革新做一整合,以因應當前浮現的諸多挑戰;   三、檢視社區主導的住宅,如何在社會和文化層面作為基層的民主單元,人們又是如何藉其展現認同,追求「家」(at home)的歸屬感。   1.   關於合作住宅,至今仍然沒有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學術定義。我認為合作住宅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自我組織、社區主導和永續精神。比方說,合作住宅在一九九O年代於美國之普及,僅是狹義地指涉某種舒適、低密度,且由私人持有的中產階級住宅模型。相較之下,我想談的是國際間越來越蓬勃多樣的住居方法,它們都強調集體共有、社會融合和可及性。   與過

往相比,當今的都會人口異質性更大,住宅(包括合作住宅)不就是應該為他們提供更多可能性嗎?   合作住宅一直積極發展人們渴求的新住宅範型,這些需求來自家庭、工作結構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而合作住宅之所以有機會展露頭角,正是因為投機的房產開發商和政府官員都無法推動這些人們渴望的革新。   2.   我同時要強調的是將住宅視為永續發展基礎的地區與文化視角。這代表一個迷人且成功的合作住宅,其必須奠基於當地的住宅傳統。   關於社區住宅和公共空間有哪些在地特殊的實踐方式?不過,即使在乎傳統格局,也得大膽地另闢蹊徑,以新型態的住宅來回應時局的變化。我們周遭的社會和生態情況越來越嚴峻,改變已箭在弦上。就

假設我們不只要維持現狀,還要進一步深化民主文化吧!這表示人們必須更加投入關鍵的決策:   我們究竟希望怎樣居住與生活?諸如車子、洗衣機、廚房、工具、花園,我們願意分享到什麼程度,而非自己擁有一切?我們可以怎麼合作,來打造更包容、更具社會關懷且平價的住宅?要怎麼發展住宅和鄰里街區,讓身邊的環境變得更好?   由公民社會主導的住宅展現了動員人群和資源的潛力,鼓勵、容許社區去探索及表達他們所需的革新。跟永續都市發展這個更大的課題一樣,住宅也應該被優先理解成一種文化層面的挑戰。我們必須從一個特定地方的人群開始,幫助他們認知己身的利益可以如何具有建設性,還有他們該如何善用空間來打造一個家。相較之下,

當代主流的住宅和都市發展策略多始於利益競逐,竭盡所能地網羅各種科技與物質,最後人們便只是庸碌於消費買賣。   3.   都市民主運動長年訴求公眾應有「城市權」(right to the city)和「住宅權」(right to housing),在某些城市,社區組織行動進一步促成了民主化。從這個角度看來,合作住宅可被視為「民主學院」(schools of democracy),提供人們各種機會,發展溝通和集體決策的技能。其中,人們學到如何組織會議、如何透過團體工作的過程順水推舟達成協議。   為讓論點更臻完善,我加上文化的「表達權」(right to expression),這意味著所有

人都該能夠透過他們的居住環境來表達自己是誰,而不獨厚手握資源的中上階級。合作住宅對應的正是普世人類的渴望,來形塑、管理我們的家園與地方環境,並與之產生連結。   出版這本書很費工夫,但所有人都從中受益良多。我們始終感激德國柏林創造性永續協會id22和Jovis出版團隊;所有貢獻其中的專家、行動者和社區。此刻,我們也要誠摯感謝我們充滿雄心壯志的台灣夥伴,尤其是位在台北的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願意承擔起挑戰,將本書翻譯成中文並推廣給大眾。我們很榮幸能夠協助跟本書的出版相關的行動:幫助人們自行尋找他們住得起且帶來滿足、由社區主導並永續長遠的住宅。 麥可・拉馮德(Michael LaFo

nd) 巴塞爾的熊菲斯街(Bärenfelserstrasse)是個利用妥善的公共空間,四十年來都備受讚譽。這裡的街區發展之所以成功,一部分要歸因於一九八四年一位叫作蕾吉娜‧博塞特(Regine Bossert)的女士,她買下了熊菲斯街三十四號(Bärenfelserstrasse 34),想要以活化這棟一九六〇年代的老房子的方式,作為一種文化資產的投資。蕾吉娜不畏挑戰,將建築從典型的「生財工具」轉化得更有意義。這棟建物設計於繁榮的一九六九年,有六層樓、十五間單人房、兩間雙人房、九間三人房。完工前曾作為辦公室使用,到了一九七四年才終於恢復住宅功能。租金持續飛漲,居民換過一輪又一輪,最

後房間就空了下來。一九八四年大樓易主,加上原物業管理單位的試用期滿,租戶們一致決定要自主管理,也獲得了屋主的同意。起初,決策以共識決的方式產生,但這種方式造成了很多爭端。經過一番調整,最後在一九九四年改成委員會的形式,由屋主、屋主的顧問,以及兩位長期租戶組成四人委員會。二〇一二年屋主過世,便由剩下三位委員會成員來決定新的住客。 從一開始,蕾吉娜就花了許多心力在改善有感的居住條件,所以將一間單人房改造成公共空間,並且「凍結」租金。外觀上也可以看出差別,建物外牆長滿了美麗的植物,住戶們也將公共區域和花園整理得疏落有致。同時也慢慢合併了幾間公寓,讓家庭型住戶也能有足夠的居住空間。之前,這棟建物主要的

住戶都是沒有小孩的單身族,現在則已經有多代共住在一個屋簷下。此外,這裡的房間都不會空太久,也很少會有租戶異動。 二〇一〇年,建物產權被移轉給艾迪瑪麗昂基金會(Edith Maryon Foundation),以利於此住宅的長期存續。最後一波的租金調整是在一九九〇年,之後就「凍結」。由於貸款的利息降低,能夠彌補因通膨增加的支出。過去十一年,原本百分之四點六的抵押淨值回升,除此之外,日常維護、增值投資和修繕都有足夠的資金,不需要再額外借貸。 三十四號只是兩百五十公尺長的熊菲斯街住宅群裡的其中一戶。跟周遭的街道相比,這裡非常不同:孩子們在街上玩、時不時有慶典、長者和年輕人能在舒服的長椅上相會;這份鄰

里感既非義務,也不是規定。

以消費者財務觀點探討中部地區民眾之購屋需求

為了解決青創利息補貼登錄的問題,作者江慶亮 這樣論述:

購屋除了自住需求之外,尚可兼具投資創造財富。購屋過程中,所得、區域選擇、建商信譽、住宅環境、增值空間、生活機能等都會影響民眾之購屋需求。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討中部地區民眾不同基本資料在購屋需求上是否有差異。問卷結果分析顯示:(1)在全體受訪者中,購屋主要目的以「若我有購屋需求,主要目的是自住」的同意度為最高,由此可見大部分受訪者以自住為目標。在購屋的建築類型方面,以「若我有購屋需求,會考慮的建築類型是透天厝」的同意度為最高。(2)在購屋型態方面,以「若我有購屋需求,購屋型態是新成屋」的同意度最高。在購屋的重要因素方面,以「若我有購屋需求,房價是影響我購屋與否最重要因素」的同意度最高。(3)「若我

有購屋需求,我會考慮的建築類型是透天厝」的同意度,男性大於女性。但「附近有無市場、公園等公共設施,是影響我購屋與否最重要因素」的同意度,則是女性大於男性。(4)「若我有購屋需求,主要的目的是自住」、「房價是影響我購屋與否的最重要因素」等題項的同意度,已婚高於未婚。(5)「購買房子將來是否能增值,是影響我購屋與否的最重要因素」的同意度,40~49歲、50歲以上大於20~29歲。(6)「房價是影響我購屋與否的最重要因素」的同意度,大學教育程度大於高中以下。(7)「若我有購屋需求,我會考慮房屋總價在3000萬元以上」的同意度, 6萬元以上大於3萬~4.5萬元。可能由於收入高的人,經濟能力佳,購買房屋

的總價比較高。

小資租屋大哉問:全面剖析從找屋、看屋、簽約到入住會遇到的常見問題

為了解決青創利息補貼登錄的問題,作者崔媽媽基金會 這樣論述:

  原書名:《第一次租屋就上手》   無論是自食其力的學生族,還是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過高的房租很容易造成龐大的負擔,究竟租金要付多少才合理?   各大租屋平台雖然資訊豐富,但一定要先行作確認,避免掉入鱷房東誘導式敘述的陷阱,但面對形形色色的租屋資訊,我們要如何過濾?   從第一次和房東通電話,就是談判的開始!在撥電話預約看屋前,最好透過3W1H做好萬全的準備,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你有遇過下列幾種情況嗎?   「房東想改裝潢,要我限期搬走,難道只能自認倒楣?」   「天花板漏水!房東卻堅持不請人來修繕......我該自掏腰包,還是哭求女媧補天?」   「房東要

收回房子?什麼!他竟然不是屋主?這......這是什麼八點檔劇情?」   掌握租屋SOP,擁有主導權,從此不再害怕鱷房東!   擁有20多年租屋經驗的崔媽媽基金會,教你透過「3大指標」找出最佳租屋預算、「3大步驟」分析各大租屋平台優劣、提醒你看房該注意的10個細節、學會審閱契約內容的9種常見陷阱,以及入住後可能發生的11種糾紛。   看完本書,您將會知道:   1. 租屋前,如何找到好房東及理想的房子?   2. 洽談中,要特別注意哪些常見狀況?   3. 簽約時,該怎麼避免未來可能會產生的問題?   4. 簽約後,如何捍衛應有的權利,不被鱷房東的話術和陷阱蒙蔽?   5. 如何輕鬆愉快

地享受小資租屋生活!   遠離鱷房東!租屋好輕鬆。   獨家附贈   ●看屋檢核表→親自替未來的住處做嚴謹把關。   ●存證信函範例→留下證據!自身權益不再遭受房東擺佈。   ●新版租賃定化契約逐條攻略→針對契約內容逐條解析、抓出重點,審閱契約不再像讀外星文一樣。 本書特色   ★提供6大找屋關鍵步驟   ★點出10項看屋重要細節   ★掌握7大談判時必備技巧   ★解開9條契約中暗藏陷阱   ★分析11種租屋時常發生的糾紛 名人推薦   (依姓名筆劃排序)   張金鶚教授 政治大學地政系   劉亞杰律師 致和法律事務所  

臺灣社會住宅政策之政經分析,2010-2020

為了解決青創利息補貼登錄的問題,作者張志源 這樣論述:

本研究從政治經濟分析角度,討論臺灣2010-2020年社會住宅政策因果脈絡,並結合社會住宅之建築計畫內容,分析社會住宅建築特色。 在社會住宅政策倡議與反對(2010-2011)階段,主要分析社會各界對社會住宅政策推動的正反意見,討論該政策出現歷程及政策倡議侷限在新北市及臺北市之原因,探討此階段馬英九總統的政治考量及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的倡議目的和內容。 在社會住宅政策執行停滯與變動(2012-2015)階段,主要分析中央政府原規劃社會住宅與合宜住宅並行,但因2014年桃園八德合宜住宅標案弊案而改變之原因,並探討此階段民間團體發動巢運,對社會住宅政策提出之觀點。由於此階段政策侷限在新北

市、臺北市、桃園市,故探討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內政部、內政部營建署、臺北市政府、新北市政府、桃園市政府、三個直轄市的市長候選人及總統候選人對社會住宅政策之觀點。 在社會住宅政策創新與更新(2016-2020)階段,主要分析實現蔡英文總統宣示8年內興建20萬戶社會住宅,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提出的各類配套方案內容以及《住宅法》修訂及政策創新,探討此階段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內政部及內政部營建署社會住宅政策觀點,分析各直轄市政府對於社會住宅政策的執行成果。 最後討論台灣社會住宅政策的特殊性,並提出社會住宅政策未來展望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