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元硬幣收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10元硬幣收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邁克爾·J.莫布森寫的 反直覺 和(日)大村大次郎的 世界小史:從金錢暗流中看懂國家興衰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10元紀念幣- 收藏、紀念品優惠推薦- 娛樂 - 蝦皮購物也說明:買10元紀念幣立即上蝦皮台灣收藏、紀念品商品專區享超低折扣優惠與運費補助, ... 【台灣現貨】展示架紀念幣展示架紀念幣錢母硬幣金幣銀幣展示可放紫南宮錢母(本店低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浙江教育 和中信所出版 。

東海大學 社會學系 鄭斐文所指導 周芷伃的 從全面禁止到全民娛樂:我國電子遊戲的發展與變遷 (2019),提出10元硬幣收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電子遊戲、電動玩具、數位遊戲。

最後網站舊錢幣收購價格的評價和優惠, 商品老實說的推薦則補充:舊錢幣收購價格在舊版五十元硬幣- Kikkekidsfashion 的相關結果. 被卷入了勇者召喚事件卻發現異世界很和平吧; -收購價格; 品項完美~不拆賣. 舊5元錢幣的價格推薦- 2021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0元硬幣收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反直覺

為了解決10元硬幣收購的問題,作者(美)邁克爾·J.莫布森 這樣論述:

為什麼明知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你仍然相信自己會成功?   購物時,選擇A或B,會受到超市播放的音樂的影響嗎?   為什麼你在制訂工作計畫時信心滿滿,卻無法按時完成?   當群體的意見與專家的意見不一致時,我們該聽誰的?   為什麼人們會買漲不買跌?   為什麼人們願意聽信傳聞?   “水逆”到底是因為什麼?   連戰連勝源自實力還是運氣?   “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句話有力地證明聰明人也會犯錯,因為他們的“心智軟體”和普通人的心智軟體具有相同的出廠設置,而設計這個軟體的初衷並不是應對今時今日的許多問題的。因此,我們的大腦經常會憑直覺思考問題,進而做出糟糕的決策。   在《反直覺》一書中,作者莫布森

指出:人們做出糟糕的決策,是因為受到視野狹窄、認知偏差、情境控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但更糟的是,很多人對自己受到的影響一無所知。莫布森通過商業、醫療、管理、教育等多個領域的真實案例,運用心理學、神經科學、複雜科學、經濟學原理,深入剖析了人們在做決策過程中是怎樣掉入直覺陷阱的,並且給出了切實可行的應對方法——反直覺思考。閱讀《反直覺》,你將獲得僅憑直覺做判斷時不具備的優勢,做出比周圍人更好的決策。 引 言 聰明反被聰明誤 贏家的詛咒 換個思路,讓困難的問題變得簡單 過程還是結果 聰明人常犯的決策錯誤   第1章 考慮外部視角,並非每個問題都獨一無二 為什麼明知成功的概率很小,我

還是認為自己會成功 傳聞並不是科學的證據 為什麼任務往往難以準時完成   第2章 開放選項,避免視野狹窄 注意所有可能的結果 看似合理的結果不一定是對的 不要以貌取人 有限的觀察,不恰當的預測 人們只注意自己想注意的 不恰當的激勵會帶來糟糕的決策   第3章 利用群體智慧做出決策,不盲目依賴專家 計算葡萄酒價值的方程式 專家不可被替代的 3 個領域 資料比專家更瞭解你的喜好 群體智慧更適合解決複雜的問題 利用群體智慧也要有所節制   第4章 擺脫情境的控制,我們並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樂觀 無意識影響下的決策 音樂會影響你對酒的選擇嗎 預設選項,助推的作用 我喜歡X,因此我決定支持X 留心你的周圍

拒絕改變是由於慣性的力量   第5章 正確理解複雜系統,部分之和並不能 市場觀點比個人言論更有意義 部分的變動會給整體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 明星代言並不一定會帶來預期的效果   第6章 視情況而定,正確應對環境 理論構建的 3 個階段 波音公司的噩夢 秀的人不一定會贏 對因果關係保持警惕 該改變時就要改變   第7章 洞察臨界點,更好地應對相變 洞察臨界點的存在 黑天鵝事件是如何產生的 歸納偏差、還原偏差和糟糕的預測   第8章 均值回歸,運氣與實力同樣重要 理解均值回歸的關鍵 巨大的成功 = 一些實力 很多運氣 持久的實力與短暫的運氣 懲罰與獎賞,哪個更有效 落入光環效應的陷阱 結論 反直覺

思考:做出正確決策的 7 個行動建議 提高識別錯誤的意識 培養同理心,從他人的角度思考決策 認識到實力和運氣的作用 寫決策日誌 創建決策清單 進行事前檢驗 瞭解未知的事情,考慮壞的結果 致謝 注釋 參考文獻 聰明反被聰明誤   2008年12月,發生了兩件看似不相干的事情。第一件事是心理學教授斯蒂芬·格林斯潘(StephenGreenspan)的著作《人類輕信行為大賞:為什麼我們會上當受騙以及如何避免受騙》(AnnalsofGullibility:WhyWeGetDupedandHowtoAvoidIt)出版了。格林斯潘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允許別人利用我們,並討論了為何金融、學

術和法律等領域更容易出現騙局。在該書的結尾,他提出了一些避免上當受騙的有用建議。   第二件事是歷史上最大的龐氏騙局被曝光。這場由伯納德·麥道夫(BernardMadoff)謀劃的騙局,令那些毫無戒心的投資者蒙受了600多億美元的損失。龐氏騙局是這樣一種欺詐行為:投資經理使用新投資者的資金來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由於沒有正當的投資活動,當操縱者找不到更多的新投資者時,騙局就會崩塌。當麥道夫無法滿足因金融危機而感到不安的投資者的贖回要求時,他的騙局就被拆穿了。   聰穎而受人尊敬的斯蒂芬·格林斯潘卻在麥道夫的龐氏騙局中損失了30%的退休積蓄,這頗為諷刺。1寫書教人識破騙局的人卻成了龐氏騙

局的受害者。公平地說,格林斯潘並不認識麥道夫。格林斯潘在一家投資機構進行了投資,該機構將資金轉到了這個騙局中。格林斯潘豁達大方地分享了他的故事,並解釋了他為什麼會被那些看起來好得令人難以置信的投資回報所吸引。   如果要用形容詞來描述優秀的決策者,人們通常會選擇“富有智慧”和“聰明”這樣的詞。但歷史上有很多例子表明,由於認知錯誤,聰明的人也會做出糟糕的決策,並造成可怕的後果。來看看下面這些例子。   l1998年夏天,美國的一家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CapitalManagement,LTCM)損失超過了40億美元,只得由銀行財團出手相救。在此之前,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擁有包括

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內的資深專業人士,在投資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整體而言,這些專業人士組成了世界上最聰明的組織之一,而且他們也是自己基金的大投資者。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的金融模型沒有充分考慮到資產價格的劇烈波動。   l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返回地球大氣層時解體墜毀,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工程師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優秀、最聰明的一群人。“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解體是由於在發射過程中一塊隔熱泡沫破裂,破壞了太空梭在重返大氣層時保護自身不受熱的能力。泡沫碎片的問題並不新鮮,但由於過去並沒有發生事故,工程師們就忽視了這個問題。NASA沒有考

慮碎片帶來的風險,而是把沒有問題當作一切正常的證據。   l2008年秋天,冰島最大的3家銀行在幾周內接連破產,貨幣貶值率超過70%,股票市場損失率超過80%。2003年,銀行部門私有化後,大型銀行的資產從約為冰島GDP的1倍增加到GDP的近10倍,這是人類歷史上銀行系統擴張最快的一次。受過良好教育、向來節制的冰島民眾在債務推動下瘋狂消費,導致資產價格攀升。雖然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的決策找到合理的理由,但對群體而言,這個國家已經跌入了經濟懸崖。   沒有人一覺醒來就會認為:“我今天會做出糟糕的決策。”然而,我們都會做出糟糕的決策。以客觀的標準來看,犯極其嚴重錯誤的往往是那些非常聰明的人,這的確出

人意料。但聰明的人的確會犯重大、愚蠢、後果嚴重的錯誤。   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家基斯·斯坦諾維奇(KeithStanovich)認為,我們用來判斷某個人是否聰明的智商測試,並沒有衡量做出高品質決策所需的基本要素。“儘管大多數人會說,理性思考的能力是智力超群的明顯標誌,”他寫道,“但理性思考並不包含在標準的智商測試中。”5思維的靈活性、自省能力和正確校準證據的能力是理性思考的核心,而這些在智商測試中基本上是缺失的。   聰明的人會做出糟糕的決策,因為他們的“心智軟體”和普通人的心智軟體具有相同的出廠設置,而設計這個軟體的初衷並不是應對今時今日的許多問題的。因此,我們的大腦經常希望用預設的方式看待世

界,而更好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則需要一些腦力勞動。比如視覺假像,它是指你感知到的一種圖像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除了心智軟體的問題之外,聰明的人還會因為持有錯誤的信念而做出錯誤的決策。例如,因創造了大偵探福爾摩斯而聞名的亞瑟·柯南·道爾爵士,相信許多形式的唯心論,比如精靈的存在。這些信念阻礙了他進行清晰的思考。要做出好的決策,你必須進行反直覺思考,而這恰恰是我們的大腦不願意做的事。   關注錯誤聽起來可能令人沮喪,但本書介紹的確實是一個關於機會的故事。機會分兩種:第一種是,你可以通過更清晰地思考問題來減少犯錯的次數。斯坦諾維奇等人的研究表明,如果你在聰明的人做出決策前,向他們解釋他們可能會在

某個問題上出錯,經過你的指導,他們能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聰明的人只有在你告訴他們做什麼的時候才會表現得更好!”斯坦諾維奇說道。第二種是,你可以看到並利用他人犯的錯誤。精明的商人都知道,一個人的錯誤就是另一個人的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理性的思考者將獲勝。本書就是要識別這些機會。   我將帶你學習以下三個步驟。   l準備。第一步是心理準備,這一步需要你瞭解錯誤。在每一章中,我都會用各種專業領域中的例子討論一種錯誤,並用學術研究來解釋你犯錯誤的原因。我還研究了這些錯誤為什麼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儘管投資者、商人、醫生、律師、政府官員和其他專業人士的初衷是好的,但他們經常搞砸,而且往往會付出極大的代

價。   l識別。一旦你知道了錯誤的類別,第二步就是根據情境來識別問題或者叫作情境感知。在這一步,你的目標是認識到你所面臨的都是哪些類型的問題,你為什麼會有犯錯誤的風險,以及選擇哪些工具是明智之舉。錯誤的產生通常是由於你面對的複雜現實情況和你用來處理複雜問題的簡化的思維程式不匹配。難點在於通過動腦將表面上看似不同的領域聯繫起來。你將看到,跨多學科的方法會對決策制定產生深刻的啟發。   l應用。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儘量避免你可能犯的潛在錯誤。其目標是建立或完善一套思維工具,以應對生活中的現實情況,就像運動員為比賽培養一整套技能一樣。在使用反直覺的方法時,很多技巧都涉及控制直覺。順便說一

下,我並不是說我可以免受這些認知錯誤的影響,我仍然會陷入我在書中描述的每一個錯誤。我的個人目標是,當自己在決策過程中進入危險地帶時,能夠覺察到危險,並放慢腳步。在恰當的時間找到正確的方法是至關重要的。   贏家的詛咒   像許多金融學講師一樣,我和學生們一起做實驗,向他們展示聰明的人在做決策時是如何掉進陷阱的。在一次實驗中,我向全班同學展示了一罐硬幣,並要求每個人分別對罐內的東西出價。大多數學生的出價低於硬幣的實際價值,但也有一些出價遠遠高於硬幣的實際價值。出價最高的人贏得了這罐硬幣,但得不償失。這就是所謂的“贏家的詛咒”(thewinner’scurse)。這在公司合併和收購中很重要,因為當

公司為了收購一家目標公司而相互競爭時,出價最高的人往往出價過高。這個實驗給了學生們第一手的經驗,給了贏得拍賣的學生雙倍的經驗。6   為了給這些實驗增添趣味性,教師們經常把它變成競賽的形式,並為表現最好的學生頒發獎品。我在哈佛大學參加了一個為期兩天的會議,會議的主題是“投資決策與行為金融學”,其中就有一些這樣的競賽。因為閱讀和教學的緣故,我很熟悉這些實驗。第一次嘗試的時候,我做得並不好,準確率低於平均水準。但後來我研究了這些規則,練習了如何識別問題,並學會了正確處理問題的技巧。   第一個實驗是過度自信的測試。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橋牌冠軍理查·澤克豪澤(RichardZeckhauser)給每個

參與者一張清單,上面列出了10個不常見的事實性問題,例如亞洲象的妊娠期,並詢問大家的猜測結果,以及有九成把握確定這個估值比正確答案高還是低。例如,我可能會根據大象的妊娠期比人類長,推斷它的妊娠期是15個月。我也可能有九成把握認為答案是12~18個月。如果我的能力和我的信心相符,那麼正確答案十有八九會落在這個範圍內。但事實上,大多數人的正確率只有40%~60%,這說明他們過度自信。7儘管我不知道這10個問題的答案,但我知道我可能會在哪裡出錯,所以調整了最初的估計值。我贏了這場比賽,得到了一本書。   第二個實驗展示了純理性的失敗。在這個實驗中,著名的行為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塞勒(R

ichardThaler)讓我們寫下0~100的一個整數,誰寫下的數字最接近小組平均猜測值的2/3,誰就能獲得獎品。在一個純理性的世界裡,所有參與者都會冷靜地進行一番周密的推斷,從而得出本實驗最合理的答案——0。但遊戲真正的挑戰在於,要考慮其他參與者的行為。你可以通過猜測0來獲得智力分,但如果有人選擇的數字大於0,你就無法贏得獎品。順便說一句,獲勝的答案通常是11~13。8我也贏了這場比賽,還得到了一件T恤。   當塞勒把獎品扔給我時,抱怨道:“你不應該得到這個獎品,因為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是的,我確實知道這是怎麼回事。這就是重點,也是本書的重點。   換個思路,讓困難的問題變得簡單

  準備和識別是一種新方法,它能讓一個棘手問題變得更簡單。來看看著名經濟學家、電腦科學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Simon)發明的一個叫作“搶15”(Sum-to-Fifteen)的遊戲。玩家將編號為1~9的9張紙牌正面朝上放在桌子上,然後2名玩家輪流拿牌,目標是拿到3張紙牌,使牌面上的數字加起來是15。如果你以前從未玩過這個遊戲,那你可以試一試。或者讓你的朋友或同事試一試,仔細觀察他們怎麼玩。   這款遊戲難度適中,因為你必須記住自己和對手不斷變化的數字總和。你必須從進攻的角度思考,拿到3張數字之和等於15的牌,同時又要從防守的角度思考,防止你的對手先於你完成同樣的事情。通常,當一名玩家

在數字上糾結時,他的對手就會獲勝。   現在我使用一個幻方,讓遊戲變得更簡單:   834   159   672   注意,如果你看垂直、水準或對角線上的這些數字,會發現它們的和都是15。突然之間,遊戲變得非常簡單:這是我們童年時期最喜歡的井字遊戲,也被稱為零字遊戲和十字遊戲。一旦你把這場遊戲理解為井字遊戲,獲勝的方法就清楚多了。雙方平局應該是最壞的情況,而輸掉遊戲則十分不應該。   大多數人不會自然而然地將自己頭腦中的想法與現實世界中的棘手情況相匹配。我們的大腦沒有裝備從準備到識別的過程。事實上,典型的決策者花在恰當地思考問題和從經驗中學習上的時間只占25%。大多數人把時間花在收集資訊上,

感覺自己正在推進工作,同時也會讓上司覺得自己很勤奮。但是沒有情境的資訊沒什麼用。如果你沒有正確地理解決策中涉及的挑戰,那麼這些資料對提高決策的準確性沒有任何幫助,實際上還可能會讓你產生不該有的自信。   10過程還是結果   有3個因素決定決策的結果: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你的行動和你的運氣。你可以讓自己熟悉常見的錯誤,識別所處的情境,並採取看似正確的行動。但是,從定義上就能看出,運氣是你無法控制的,即使它可能決定決策的結果,尤其是在短期內。這一統計事實引出了一個基本問題:你是應該根據做出決策的過程還是決策的結果,來評估決策的品質?   本能的回答是關注結果,因為結果是客觀的,可以將勝利者和失敗

者區分開來。在許多情況下,那些評估決策的人相信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恰好證明瞭過程是好的。雖然這種想法無處不在,但它確實是一種壞習慣。改掉這個習慣能打開一扇大門,讓你對做決策有更深入的瞭解。我們最具挑戰性的決策包含一個不確定的元素,不過那充其量也就是用概率來表示可能的結果。此外,即使資訊不完整,我們也必須做出決策。當一個決策涉及概率時,好的決策可能導致壞的結果,而壞的決策可能導致好的結果,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是如此。例如,假設你正在賭場玩21點,你拿到的牌點數加起來是18。你採取了與標準的21點策略完全相反的做法,要求拿牌。莊家發牌,發到你手裡的牌是一張3。這個過程很糟糕,結果卻令人滿意。標準策略表明

,同樣的牌打100次,平均來說你會輸。   在概率環境中,你最好關注做出決策的過程,而不是結果。21點是一種碰運氣的遊戲。這意味著你應該儘量遵循能反映拿到正確牌的真實概率的那個規則,也就是說當你拿到17點及以上的牌時,不要再要求發牌。但重要的是要記住,由於運氣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好的決策並不能保證獲得好的結果。如果你做出了一個好的決策,但結果卻很糟糕,那就振作起來,撣掉身上的灰塵,準備再來一次。   在評估他人的決策時,你同樣最好關注他們的決策過程,而不是結果。很多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運氣。通常情況下,他們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做到的。但當命運不再眷顧他們時,他們就會輸得一塌糊塗。

同樣,賭技高超的人經歷一段時間手氣不佳後通常是最終的贏家,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個人的手氣會逐漸變得差不多。   11聰明人常犯的決策錯誤   這本書的主要讀者是投資者和商人,儘管這些概念也與其他專業人士相關。這本書既不是常見錯誤的調查報告,也不是對一個宏大主題的理論闡述。例如,大多數作品要麼專注前景理論(prospecttheory)的組成部分,比如損失規避、過度自信、框架效應、錨定效應和確認性偏差(confirmationbias),要麼詳述了一個重要的觀點。12我打算另闢蹊徑,我會將我在投資行業的經驗與我的心理學和科學知識結合起來,從而選擇我認為最有用的概念加以介紹。   本書的每一章都

討論了一個常見的決策錯誤,闡釋了為什麼這個錯誤是嚴重的,並對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提出了一些思考。具體地說:   l第1章介紹了我們傾向於把每個問題都看作是從未出現過的,而不是仔細考慮借鑒其他人的經驗。這一錯誤能夠解釋為什麼儘管成功收購的先例並不多,但高管們在收購其他公司時卻往往持樂觀態度。   l第2章描述了如何應對由於視野狹窄,導致在特定情境下無法考慮其他選擇的問題。當我們應該考慮盡可能多的可選方案時,我們的大腦卻想減少選項的數量。此外,激勵措施可能會鼓勵人們做出某些對一個人有利而對另一個人不利的選擇。   l第3章表明了我們對專家的盲目依賴。專家們往往瞭解的領域十分有限,只有在這些領域,當自己

的主張和預測遭到質疑時他們能夠做出解釋。越來越多的人可以通過使用電腦或利用群體智慧,而不是依靠專家來制定決策模型,以便更有效地解決問題。   l第4章強調了情境在決策中的重要作用。儘管我們十分願意認為自己是客觀的,但周圍人的行為會對我們的決策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這也說明瞭為什麼我們不應該在沒有充分理解他人決策情境的情況下,過早地判斷他人的行為。   l第5章探討了在錯誤的前提下理解複雜系統的陷阱。試圖通過匯總微觀行為來理解宏觀行為的嘗試是失敗的,因為總體大於各部分的總和。你不能通過觀察一隻螞蟻的行為來瞭解整個蟻群。這一章還表明,管理一個複雜系統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是美國政府在應對2007年至20

09年的金融危機時吸取的教訓。   l第6章告誡人們不要根據原因而不是環境來預測系統的因果關係。生活中大多數問題的答案都是“視情況而定”。本章探討了如何思考“視何種情況而定”。   l第7章介紹了相變,在相變中,一個系統的小擾動會導致大的變化。由於相變發生的原因和結果很難確定,所以幾乎不可能預測結果。這就是為什麼沒有人知道下一部熱門電影或歌曲會從哪裡來。   l第8章討論了技能和運氣在結果中的作用,並強調了均值回歸的概念,這個概念經常被誤解。例如,體育記者和商業評論員在報導成功和失敗的案例時,通常會忽略技能和運氣的作用。   l結論部分總結了如何思考書中討論的錯誤的建議。本章還推薦了一些獲得決

策優勢的具體技術,如寫決策日誌,以及將這些想法付諸實踐。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Kahneman)曾指出,他對人們在決策過程中表現出的矛盾情緒感到驚訝。13雖然人們談論改進,但很少有人願意花費時間和金錢去學習,並最終做出改變。在接下來的幾章中,我將介紹一些可以幫助你做出更好決策的概念。我希望你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得到一些樂趣。   我在選擇每一章的主題時,依據了以下三個標準:首先,這些問題必須是常見的。當你消化了其中的一些概念後,你就會發現它們無處不在——無論是在你所面臨的決策中,還是在其他人的決策中。其次,這些概念必須是可識別的。這些主題並不微妙

,你將會看到它們出現在你以前可能沒有注意到的地方。最後,與這些主題相關的錯誤必須是可以預防的。雖然我不能保證你會成功,但我可以幫助你改進做決策的方式。

從全面禁止到全民娛樂:我國電子遊戲的發展與變遷

為了解決10元硬幣收購的問題,作者周芷伃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電子遊戲在國家政策上從禁止到鼓勵,與主流社會對電子遊戲從排斥到接受的過程。本研究將探討我國的電子遊戲自六零年代末出現後,在不同年代的發展狀況,並指出科技發展與國家政策對電子遊戲造成的影響,以及主流社會對電子遊戲的觀感改變。本研究使用次級資料分析法,使用「新聞知識庫2.0」當中收錄的十五種報紙,並使用資訊系統輔助,對新聞文本進行檢索與比對,並將檢索結果繪製為折線圖,從中發現電子遊戲的發展趨勢與改變。本研究發現我國的電子遊戲在發展初期,因遊戲技術的限制,國家與主流社會將賭博和犯罪等負面因素歸咎於當時流行的電子遊戲──電動玩具,導致其被國家全面禁止,在主流社會當中的觀感也不佳。隨

著電視遊樂器的出現,個人電腦與手機等科技物成為遊戲機,網際網路也被用於電子遊戲,這些因素都讓電子遊戲的形式趨於多元。因此主流社會對電子遊戲的理解,也由原先從政策及報導等管道間接接觸,轉變為直接參與電子遊戲並與其他玩家進行互動。時至今日,電子遊戲成為我國的重點發展產業,也被主流社會所接受,成為風靡全民的娛樂活動。

世界小史:從金錢暗流中看懂國家興衰

為了解決10元硬幣收購的問題,作者(日)大村大次郎 這樣論述:

“當時,法國國王擁有絕對的權力和數不盡的財富,可是人民卻毫無自由,被迫過著貧窮困苦的生活。後來,人民心中的不滿達到極點,法國大革命爆發。”這是我們在歷史課本上學到的法國大革命。 事實上,法國大革命時的國王既沒有強大的權力,也沒有巨額的財富,甚至還處於四處欠債、周轉不開的窘境。礙于面子,國王又不肯折腰向商人、貴族求助,便只好通過向百姓徵稅的方法填補負債的漏洞。沉重的稅負點燃了民眾心中的怒火,革命才隨之爆發。 這只是從金錢和經濟角度揭開歷史另一面的一個小例子。 世界歷史,其實就是人類如何追求財富、財產的歷史。即便獲取財富、財產的方法發生了很大改變,人類追求財富、財產的本質,從古至今都從未改變

。 財富、財產是如何發展變遷的,又積累在何處?在尋找這些問題答案的過程中,世界史鮮為人知的一面就會慢慢地躍然紙上。 作為日本的國稅調查官,大村大次郎從世界金錢的流動中,得出結論:真正左右歷史的,並不是政治和戰爭,而是金錢和經濟。能夠積累財富適當分配的人就能掌控政治,贏得戰爭的人其背後肯定有相應的經濟支援。 正因如此,如果從資金流動的角度看歷史,一定能看出和現在的觀念截然不同的歷史本質。 這本書正是從金錢的流動和財富的積累、走向,來分析解讀世界各國的歷史,從古埃及古希臘到英國、法國、日本,直到美國金融危機,作者從金錢的流動一一剖析國家的興衰、歷史的走向。 大村大次郎,曾

任日本的國稅調查官。在任職于國稅局的10年中,主要擔任法人稅務調查官。退休後,他成為一名自由作家,活躍于各個領域,為雜誌寫專欄,參加廣播節目,擔任電視臺主編等,並著有多部關於財稅和會計相關的書籍。 他從學生時代起,就開始研究金錢和經濟的歷史,《世界小史》和《日本小史》即他從金錢流動和財富積累的角度創作的歷史系列。 序言 在金錢暗流中看世界歷史的另一面 VII 第01章 古埃及、古羅馬因“偷稅”滅亡 支撐古埃及繁榮的“徵稅體系” 3 古羅馬因偷稅滅亡 10 第02章 猶太和中國——自古善用“金融”的人 猶太人位居世界經濟、文化中心的理由 21 現代世界金融體系在此時誕生

了! 23 “金錢是處世的合理性道具” 26 秦始皇“統一貨幣”“統一全中國” 29 中國竟是東亞的“央行”?! 30 建立世界首家“外匯銀行”的唐朝 32 使中國成為“金融發達國家”的首張紙幣 33 第03章 蒙古和伊斯蘭世界改變了“金錢的流向” 穆罕默德“減稅政策”的顯著成效 37 成吉思汗寬鬆的政治、經濟政策 40 蒙古帝國引發世界性的“流通革命” 42 經濟大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45 可從全國順暢徵稅的完善制度 46 掌控既安全又划算的商路 48 第04章 西班牙和葡萄牙主宰世界 中世紀前身為“發展中國家”的歐洲 53 “航海迷”亨利王子的經濟成就 55 大航海時代的主角——西

班牙的興起 57 羅馬教皇令“西班牙和葡萄牙征服全世界” 58 為何新大陸引發了“金融革命” 60 黑奴幾乎都是被黑人賣掉的 61 宗教政策竟使經濟惡化至如此地步 63 無敵艦隊竟被“消費稅”擊沉了?! 65 第05章 以海盜和奴隸貿易獲取“財富”的伊莉莎白女王 好戰的約翰王向國民的“謝罪”——《大憲章》 69 英國脫離羅馬教會的“金錢性理由” 70 身為海盜“贊助商”的伊莉莎白女王 72 一次海盜活動可獲得“一個半財年的財政收入”! 74 作為“國家項目”的海盜活動 75 通過奴隸貿易獲得的巨額“收入” 77 第06章 無敵拿破崙卻敗給了“貨幣戰爭” 總為錢苦惱的中世紀歐洲國王們 83

國王無力償還債務引發“法國大革命” 84 國王的“財政報告”令國民震怒 86 國家財政的魔法棒——徵兵制 88 拿破崙因“資金不足”而敗北 90 第07章 “英國紳士”的“不良買賣” 英國人的拿手戲——將“生意”組織化 95 離開“資本力”,工業革命將無法實現! 96 支撐大英帝國前進的是英格蘭銀行? 99 英國商人們的狡猾殖民地政策 102 “為解決英國貿易赤字”的鴉片戰爭 105 美國人為何喝起了咖啡 107 以“收購”確保國土和資源的美國 110 以“殖民地”擴充“毗連國土” 112 阿拉斯加竟然是件便宜貨? 115 英國資本流入vs美國經濟發展 116 創造華爾街的猶太人 118

第08章 羅斯柴爾德家族 猶太人中的大富豪——羅斯柴爾德家族 123 靠5個兒子打造世界關係網 125 借拿破崙戰爭大發橫財 126 “借錢”給英國政府買下蘇伊士運河 128 羅斯柴爾德家族和陰謀論 130 羅斯柴爾德家族為何衰敗? 132 第09章 明治時期日本“奇跡般的經濟發展” 世界經濟史上令人震驚的“戰前日本” 139 強大統一的政權是“經濟實力”的後盾 141 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的“強大出口力” 143 明治五年,日本獨立建設鐵路 146 第10章 改寫世界經濟格局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導火索竟是“德國經濟的飛速發展”? 151 世界“經濟格局”變樣了 154 “一戰”中發生

的“能源革命” 155 美國曾是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國 156 第1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收支決算” 世界經濟大危機始於德國 161 凱恩斯的預言——危機將於1930年到來 162 “在貿易上得勝而逃”的美國之罪 164 納粹上臺之後德國經濟的復興 166 納粹實施侵略背後的經濟原因 168 為何希特勒成了“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 169 入侵波蘭的真相 172 迫使美國參戰的“黃金” 173 貿易之戰——奪走英國份額的日本出口力 176 英國發展貿易保護主義以抵制日本 177 資源大戰——為何美國反感日本進入中國? 181 激怒美國的“東亞新秩序” 183 石油儲備戰略招致美日開戰 184

勝負雙方皆蒙受“巨大損失”之戰 186 第12章 蘇聯解體、雷曼危機——混沌的世界經濟 蘇聯誕生至蘇聯解體期間的“金錢暗流” 191 引發雷曼危機的蘇聯解體 202 後記 209 參考文獻 211 在金錢暗流中看世界歷史的另一面 本書以金錢的歷史變遷為軸解讀世界史。 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金錢”為何物?雖然存在著不同的觀點,但目前較為公認的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貨幣是西元前1600年中國商朝的貝幣。 雖然在此之前,美索不達米亞的商人們就開始使用白銀進行交換,但是他們所使用的白銀並非硬幣,而是以重量計算價值的方式進行交換。舉例來說,西元前2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北部地

方頒佈的《烏爾納姆法典》中就有過記載:“咬人鼻子者罰款1米納(約合500克)白銀。” 不僅如此,古埃及也一度出現過以銅代貨幣進行交換的時期。但這和美索不達米亞時期一樣,使用的僅是換算重量的方式,比如“織物10個銅德本(約455克) ”。也就是說,這裡所使用的白銀、銅只是物物交換的進一步發展,還難以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貨幣。 所以,在目前已知的範圍內,最古老的貨幣當屬中國商朝的貝幣了。 另一方面,用貴金屬製作成硬幣形狀的貨幣則發源於西元前660年的呂底亞王國(位元於今土耳其地區)。 當時,在小亞細亞地區擁有勢力的呂底亞王國盛產由沙金、白銀按2∶1的比例形成的合金琥珀金,呂底亞王國國王阿爾杜

斯二世下令使用琥珀金製造硬幣。雖然這些硬幣的形狀尚不規則,但每枚硬幣上都刻有獅頭圖案,重量也都相同。 由於呂底亞王國發明的硬幣使用起來非常方便,所以很快就流傳到了地中海一帶。在此之前,這裡進行每一次交易都必須測量和換算銀、銅的重量。自從有了獅頭硬幣以後,交易時只要數一下枚數就可以了。 本書題目中出現的“金錢”二字並不局限于前文中多次提及的“貨幣”本身,它象徵所有財富、財產,小至個人存款,大至國家財政。 在世界史的長河中,金錢、財富、財產是如何積累,又是如何發展變遷的呢?—— 這就是本書的主題。 在貨幣尚未被發明之前,世界上就已經存在財富、財產。 農耕時期,人類通過積攢農產品首次獲得了

財富。更準確地說,在此之前,人類便已通過圈佔山地、森林獲得了財富。 後來,人類發明了用於交易、儲蓄的貨幣,然後開發了銀行、有價證券等更高水準的金融技術,獲取財富、財產的方法也因此變得豐富多樣。 在貨幣被發明之前,國家就已經存在,並開始了徵稅和財政管理。由於不同國家實行的徵稅、財政管理的舉措不同,一些國家成為富國,而另一些則淪為窮國。 不過,即便獲取財富、財產的方法發生了很大改變,人類追求財富、財產的本質從古至今都未曾改變。換言之,世界歷史其實就是人類如何追求財富、財產的歷史。 財富、財產是如何發展變遷的,又積累在何處?在尋找這些問題答案的過程中,世界史鮮為人知的一面就會慢慢地躍然紙上。

筆者曾擔任日本國稅調查官,至今已撰寫了多部以稅收、經濟為主題的著作。 在筆者任國稅調查官一職時,就開始了對金錢歷史的相關研究。其間我大量收集古文獻,對從古至今的金錢暗流進行分析,並將研究成果投稿至經濟雜誌社、歷史雜誌社。在獲得歷史作家的名號之前,我用另一個筆名撰寫了30多部歷史著作。 後來,編輯找到我,向我建議:“何不嘗試從金錢、經濟的角度揭開世界史不為人知的一面?”其實,這恰恰也是筆者心中所想的,因為我從未終止過思考下述問題: 通常,歷史被人們冠以政治、戰爭等中心論點,比如“誰執掌了政權,誰在戰爭中獲得了勝利”,等等,可是,真正推動歷史變遷的並不是政治、戰爭,而是金錢、經濟。 善於

籌集金錢、正當分配財富的人往往具備較強的政治實力,而在戰爭中取勝的一方也必定獲得了經濟的助力。 所以,從金錢的暗流中看歷史,可以讓我們看到截然不同的歷史本質。 比如,法國大革命。“當時,法國國王擁有絕對的權力和數不盡的財富,可是人民卻毫無自由,被迫過著貧窮困苦的生活。後來,人民心中的不滿達到極點,法國大革命爆發。” 這是我們在初中、高中歷史課本中學到的法國大革命。 事實上,法國大革命時的國王既沒有強大的權力,也沒有巨額的財富,甚至還處於四處欠債、周轉不開的窘境。礙于面子,國王又不肯折腰向商人、貴族求助,只好通過向百姓徵稅的方法填補負債。沉重的稅負點燃了民眾心中的怒火,革命才隨之爆發。

不僅如此,後來拿破崙帝國的盛衰也與金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拿破崙帝國之所以強大,在於法國軍隊的開支低於其他國家。當時,歐洲其他國家使用的多是昂貴的雇傭軍,對於任何國家而言,這無疑都是一筆頗為沉重的財政負擔。與此不同的是,拿破崙大膽廢除了雇傭兵制,代之以徵兵制和志願兵制,從而以小額軍費開支建立了一支龐大的軍隊。 由於統治法國長達幾個世紀的波旁王朝背負了巨額外債,新政權難以籌集到新的軍費資金,這導致拿破崙軍隊雖一度稱霸歐洲全境,卻經不起持久戰,最終節節敗退。 這只是從經濟角度揭開歷史另一面的一個小例子。 按照這一思路,從金錢的角度縱觀世界史,嶄新的史實將慢慢展現於我們面前。換句話說,若

能摸清金錢的脈絡,那麼世界史的脈絡也會自然而然地真相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