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災害認定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職業災害認定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游正曄寫的 就是這本勞社法體系+解題書(2版) 和游正曄的 就是這本勞社法體系+解題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中華民國勞動部全球資訊網- 職業災害與補償(助)也說明:*認定原則與給付範圍職業災害保險將職業災害分為職業傷害及職業病二類,並據「勞工保險被保險人因執行職務而致傷病審查準則」及「勞工保險職業病種類表」等規定加以認定。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讀享數位 和讀享數位所出版 。

國防大學 法律學系碩士班 鍾秉正所指導 吳佳蓉的 我國軍人撫卹制度之研究-以勞工職業安全法制為借鏡 (2021),提出職業災害認定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軍人撫卹、職業病、社會保險、社會補償、退輔制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林炫秋所指導 賴昱安的 職業災害補償調解機制之困境與解決之道 (2021),提出因為有 調解、仲裁、職業災害補償、勞動事件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職業災害認定的解答。

最後網站過勞職災認定難對抗慣老闆要有圖才有真相 - 蘋果日報則補充:若要認定有過勞,就會有相對應的條件,認定標準也比較高。萬榮富提到,以心血管疾病為例,要成立是職業病,要醫學單位評估判定;而勞保局會將當事人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職業災害認定,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就是這本勞社法體系+解題書(2版)

為了解決職業災害認定的問題,作者游正曄 這樣論述:

  為什麼要買這本?作者告訴你   •完善體系建構、臨場例題演練一次搞定,貫徹一本書主義,就是這麼簡單!   •輔以圖表及表格方式說明,輕易理解深奧法律概念與複雜法令內容!   •從實務見解及時事議題出發,補充學理上說明,問題意識與論述內容夠接地氣不走鐘!  

職業災害認定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苗博雅 #質詢 #台北市
林森錢櫃惡火奪命,不只消費者受害,現場員工也首當其衝。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五條第一項規定「雇主使勞工從事工作,應在合理可行範圍內,採取必要之預防設備或措施,使勞工免於發生職業災害。」第六條第一項規定「雇主對下列事項應有符合規定之必要安全衛生設備及措施:十一、防止水患、風災或火災等引起之危害。」第二項規定「雇主對下列事項,應妥為規劃及採取必要之安全衛生措施:四、避難、急救、休息或其他為保護勞工身心健康之事項。」

按消防局向議會正式報告,林森錢櫃五大消防系統於災害發生時皆為關閉,有違反職業安全衛生法的高度嫌疑。

但勞動局長陳信瑜說「要等檢察官調查完畢」。而勞動局官員表示,依照內部作業流程,如果是比較小的案件,會直接開罰;但重大案件,要將相關報告送中央職安署討論。

刑罰和行政罰性質有別,目的不同,檢察官和地方政府可以各自進行調查,各自依職權處置,不必然要捆綁在一起。地方政府是主管機關,對業者裁罰也不需要經過中央同意。例如開車闖紅燈,撞傷行人,地方政府可以立即開闖紅燈的罰單,不用等檢察官起訴。

林森錢櫃的個案,突顯了勞動局內部SOP的問題:「小案件罰單地方政府立刻開、大案件罰單要和中央討論慢慢開」。越重大的、涉及人命傷亡的案件,越無法展現行政罰「有效率、立竿見影」的特性。也會讓人民認為政府「只打蒼蠅、不打老虎」。

我認為,勞動局應該儘速對林森錢櫃案做事實認定,若有違法,立即開罰,展現台北市政府執法的決心。

另外,也應檢討台北市現行的違反職業安全衛生法事件裁罰流程,矯正輕重失衡的現況。

今天是新上任的勞動局長陳信瑜第一次到議會報告。平心而論,他的表現是誠意有餘,但對業務的熟悉度不足。在整個上午的答詢過程中,經常轉接分機,或是沒有進入狀況,看不出他真正的專業能力。希望在總質詢前,局長可以盡快熟悉業務,展現他的專業,為台北市民服務。

----

更多問政影片,請訂閱阿苗的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c/苗博雅tw

加入苗議員Line好友
👉 https://lin.ee/fIqp8Sm
陳情意見信箱
📪 [email protected]
陳情服務電話
☎️ (02)2729-7708 #7046

#苗博雅問政報告
#第三勢力第一選擇

#我認真問政
#你幫忙分享

#大安文山苗博雅

我國軍人撫卹制度之研究-以勞工職業安全法制為借鏡

為了解決職業災害認定的問題,作者吳佳蓉 這樣論述:

軍人執行職務導致生命、身體受有損害之情形,應如何救濟與保障?本文從職業災害角度檢視軍人在執行職務期間,因積勞成疾、引發慢性疾病或是因職務上原因致自殺等問題,分析現行因公致身心障礙之要件有何限制因素,並藉由勞工職業災害保障概念,研究軍人職業安全保障應有何改進與借鏡之處。而就所受損害部分,受害之軍人須負擔舉證責任,其因果關係應如何證明,又受限於時間歷程較長,往往難以評價,以致在現有法令下無法保護或僅以因病為由辦理撫卹,將使受害人承擔極高之風險;此外,對於受職場因素導致精神疾病,進而自殺者,其家屬亦只能請求因病之撫卹,對於當事軍人服役期間的辛勞與國家給予的保護照顧之間將有所失衡。本文從社會法角度觀

之,以軍人撫卹制度作為預防及補償的功能,而退輔制度作為預防與重建的功能,架構軍人職業安全保障網,使軍人受有完善的職業安全保障。

就是這本勞社法體系+解題書

為了解決職業災害認定的問題,作者游正曄 這樣論述:

  為什麼要買這本?作者告訴你   •完善體系建構、臨場例題演練一次搞定,貫徹一本書主義,就是這麼簡單!   •輔以圖表及表格方式說明,輕易理解深奧法律概念與複雜法令內容!   •從實務見解及時事議題出發,補充學理上說明,問題意識與論述內容夠接地氣不走鐘! 作者簡介 游正曄律師   東吳大學法律系碩士   大尹法律事務所執業律師 本書使用說明  Ⅰ   A 勞動法總論與個別勞動法 1 勞動法體系架構 【第一節】現代意義勞動法的起源        A-1-4 【第二節】勞動法的性質       A-1-6 第一項 第三法域  A-1-6 第二項 特別私法領域   A-1-6 【第三節

】勞動法的體系架構       A-1-7 第一項 狹義個別勞動法       A-1-8 第二項 勞動保護法      A-1-9 第三項 集體勞動法      A-1-9 第四項 區別個別勞動法與集體勞動法之基本理念      A-1-10 【第四節】勞動法法源與適用       A-1-11 第一項 法源種類與位階       A-1-11 第二項 法源之適用順序       A-1-13 【第五節】勞動基準法之性質與特性    A-1-17 第一項 具有公法性質   A-1-17 第二項 具有強行性(半強行性、相對強制性) A-1-17 第三項 具有選擇性規範       A-1-18

【第六節】兼論勞動保護法令公法性質之私法轉化      A-1-19 【第七節】勞動基準法的適用範圍        A-1-21 2 勞動契約之定性 【第一節】從屬關係(從屬性)之判斷基準 A-2-4 【第二節】勞動契約與僱傭、委任、承攬契約間之區別      A-2-7 第一項 勞動契約與僱傭契約       A-2-7 第二項 勞動契約與委任契約       A-2-8 第三項 勞動契約與承攬契約       A-2-9 【第三節】保險業務員與保險公司間是否屬於勞動契約?  A-2-11 第一項 肯定說      A-2-11 第二項 否定說      A-2-12 第三項 實務最新動

態—釋字第740號解釋 A-2-14 【第四節】經理人與公司間是否屬於勞動契約? A-2-16 第一項 形式認定  A-2-16 第二項 實質認定—是否具有從屬性    A-2-16 第三項 先形式後實質之操作模式        A-2-17 第四項 附論:勞工升任經理人後之契約定性     A-2-18 【第五節】勞動契約之一般性質    A-2-20 第一項 私法契約  A-2-20 第二項 不要式契約      A-2-20 第三項 以勞務給付為目的之契約        A-2-20 第四項 有償契約  A-2-21 第五項 繼續性契約      A-2-21 3 勞動契約之給付義務群

【第一節】主給付義務與附隨義務        A-3-4 第一項 身分法因素說   A-3-4 第二項 人格法上的共同關係說    A-3-5 第三項 勞動契約與誠信原則說    A-3-5 第四項 衝突對立理論說       A-3-5 【第二節】雇主附隨義務       A-3-6 第一項 保護義務  A-3-6 第二項 安置職務義務(勞工之就勞請求權)     A-3-7 第三項 平等原則遵守   A-3-9 第四項 契約終止後義務       A-3-9 【第三節】勞工附隨義務       A-3-10 第一項 不作為義務      A-3-11 第二項 作為義務  A-3-12 第

三項 企業外行為義務       A-3-13 【第四節】區別與法律效果   A-3-14 第一項 區別實益  A-3-14 第二項 對於雇主違反保護義務,勞工得否拒絕給付勞務?       A-3-14 4 工資 【第一節】工資給付原則       A-4-4 第一項 通貨給付原則   A-4-4 第二項 直接給付原則   A-4-4 第三項 定期給付原則   A-4-4 第四項 全額給付原則   A-4-5 【第二節】工資給付之危險負擔    A-4-7 第一項 實務與學說爭議       A-4-7 第二項 颱風假工資爭議       A-4-8 第三項 諾貝爾獎的無薪假   A-4-

10 【第三節】工資定義      A-4-14 第一項 勞務對價性      A-4-14 第二項 經常性給與      A-4-15 第三項 勞務對價性之反面:恩惠性給與? A-4-16 第四項 實務上爭議      A-4-17 【第四節】平均工資      A-4-22 第一項 平均工資之定義       A-4-22 第二項 平均工資之計算       A-4-22 第三項 異常期間排除   A-4-23 【第五節】工資實際獲取之保護機制    A-4-25 第一項 勞動基準法第28條之修正      A-4-25 第二項 積欠工資之優先權   A-4-25 第三項 積欠工資墊償基金

   A-4-26 第四項 勞工保險局墊償後向雇主求償之審判權 A-4-26 5 工作時間及休假 【第一節】法定正常工時規定       A-5-4 【第二節】工作時間定義與種類    A-5-5 第一項 定義  A-5-5 第二項 與工作時間相關之活動時間類型     A-5-5 第三項 工作時間之計算       A-5-6 第四項 休息時間  A-5-6 【第三節】變形工時      A-5-10 第一項 概論  A-5-10 第二項 要件  A-5-12 【第四節】工時記錄      A-5-14 【第五節】工作日延長工時(工作日加班) A-5-15 第一項 法定要件與類型     

  A-5-15 第二項 延長工時工資(加班費)        A-5-18 【第六節】假日與請假   A-5-28 第一項 例假日與休息日(一例一休)        A-5-28 第二項 休假日      A-5-32 第三項 假日出勤與工資       A-5-36 第四項 請假  A-5-46 【第七節】正常工時除外規定       A-5-49 第一項 前言  A-5-49 第二項 成立要件  A-5-49 第三項 除外適用之範圍       A-5-56 6 勞動契約內容之約定與變更 【第一節】定期契約條款       A-6-5 第一項 定期契約  A-6-6 第二項 不定期契約

      A-6-7 第三項 區分不定期與定期契約之實益        A-6-8 第四項 定期契約之轉換(僅臨時性、短期性工作有適用)       A-6-9 【第二節】試用期間條款       A-6-11 第一項 定義  A-6-11 第二項 試用期間之目的及允許性        A-6-11 第三項 性質  A-6-11 第四項 試用期間之勞資權義關係        A-6-12 第五項 試用期間「屆滿後」之評價結果     A-6-14 第六項 試用期間之解僱       A-6-15 【第三節】調職條款      A-6-19 第一項 調職之定義      A-6-19 第二項 

調職命令之法律性質       A-6-19 第三項 調職合法性之判斷標準    A-6-20 第四項 迴避解僱之調職       A-6-23 第五項 調職之法律效果       A-6-25 【第四節】最低服務年限條款       A-6-30 第一項 定義  A-6-30 第二項 最低服務年限條款效力之判斷標準 A-6-31 第三項 費用償還或違約金約定之酌減        A-6-33 【第五節】離職後競業禁止條款    A-6-36 第一項 定義  A-6-36 第二項 約定效力之判斷標準       A-6-37 第三項 離職勞工違約之法律效果與救濟方式     A-6-41 【第

六節】工作規則      A-6-48 第一項 意義及機能      A-6-48 第二項 訂立、內容及公開揭示    A-6-48 第三項 核備  A-6-49 第四項 法律性質  A-6-51 第五項 工作規則之變更       A-6-53 【第七節】懲戒      A-6-55 第一項 法律依據  A-6-55 第二項 懲戒制度之審查       A-6-56 【第八節】績效考績      A-6-60 第一項 意義  A-6-60 第二項 績效考核之司法審查的實務見解     A-6-60 第三項 績效考核之司法審查的學說見解     A-6-62 7 個別勞動關係之主體 【第一節

】雇主      A-7-4 第一項 勞動契約之雇主       A-7-4 第二項 勞動基準法上之雇主       A-7-4 【第二節】女工      A-7-6 第一項 同工同酬與同值同酬       A-7-6 第二項 女性勞工工作種類的限制        A-7-6 第三項 女性夜間工作禁止   A-7-6 第四項 母性保護措施   A-7-7 【第三節】童工      A-7-11 第一項 定義與保護目的       A-7-11 第二項 童工及未滿18歲者工作種類之限制       A-7-11 第三項 未滿15歲者僱用之禁止  A-7-11 第四項 證明文件之備置      

A-7-12 第五項 童工工作時間之限制       A-7-12 【第四節】附論:職場性騷擾       A-7-13 第一項 職場性騷擾類型與認定    A-7-13 第二項 雇主責任  A-7-14 【第五節】附論:就業歧視之禁止        A-7-16 第一項 禁止歧視之法律依據       A-7-16 第二項 就業歧視樣態   A-7-17 第三項 遭歧視之救濟管道   A-7-17 第四項 雇主之合法答辯       A-7-18 8 非典型勞動關係 【第一節】概說      A-8-4 【第二節】派遣      A-8-5 第一項 概說  A-8-5 第二項 派遣關係下「

僱用」與「使用」分離之允許性      A-8-5 第三項 虛偽派遣(轉掛)之爭議        A-8-7 第四項 派遣單位得否與派遣勞工訂定定期契約 A-8-9 第五項 派遣勞工是否應受離職後競業禁止條款拘束  A-8-10 【第三節】部分工時勞工       A-8-13 第一項 定義  A-8-13 第二項 部分工時勞工與均等待遇原則之適用     A-8-14 9 勞動契約終止 【第一節】總論      A-9-4 第一項 依照民法規定終止   A-9-4 第二項 依照勞動基準法規定終止        A-9-6 【第二節】解僱      A-9-8 第一項 最後手段性原則    

   A-9-8 第二項 解僱事由法定與確定       A-9-9 第三項 經濟性解僱      A-9-10 第四項 懲戒性解僱      A-9-20 第五項 解僱禁止期間   A-9-30 第六項 非法解僱期間之工資       A-9-31 【第三節】辭職      A-9-33 第一項 自請辭職  A-9-33 第二項 被迫辭職  A-9-33 【第四節】預告期間      A-9-37 第一項 立法目的  A-9-37 第二項 預告期間之強制性   A-9-37 第三項 預告期間所涉及相關問題        A-9-38 【第五節】資遣費  A-9-42 第一項 法律依據  A-

9-42 第二項 法律性質  A-9-44 第三項 資遣費給付時點       A-9-44 第四項 資遣費請求權時效   A-9-45   B 勞資爭議與集體勞動法 1 勞動基本權 【第一節】學界用語及分類差異    B-1-4 第一項 勞動基本權(勞動三權)        B-1-4 第二項 同盟自由基本權       B-1-5 【第二節】勞動基本權之內容       B-1-6 第一項 團結權      B-1-6 第二項 團體交涉權      B-1-6 第三項 團體行動權      B-1-7 【第三節】勞動基本權之憲法依據        B-1-8 【第四節】附論:工會組織與工會

法    B-1-11 第一項 工會組織結構   B-1-11 第二項 工會類型  B-1-11 第三項 入會原則  B-1-12 2 勞資爭議處理:總論、調解與仲裁 【第一節】勞資爭議處理法適用主體    B-2-4 第一項 資方(雇主或雇主團體)        B-2-4 第二項 勞方(勞工或工會)       B-2-4 第三項 教師?      B-2-5 【第二節】勞資爭議類型       B-2-6 第一項 權利事項之勞資爭議       B-2-6 第二項 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       B-2-7 第三項 區別實益  B-2-8 【第三節】勞資爭議處理期間之行為禁止義務   

  B-2-12 第一項 立法目的  B-2-12 第二項 勞資爭議事件之範圍       B-2-12 第三項 勞資爭議處理期間之起迄範圍        B-2-14 第四項 禁止行為之類型       B-2-14 第五項 違反效果  B-2-15 【第四節】調解      B-2-17 第一項 調解之啟動      B-2-17 第二項 調解方式  B-2-17 第三項 調解程序  B-2-18 第四項 調解效力  B-2-19 【第五節】仲裁      B-2-21 第一項 仲裁之啟動      B-2-21 第二項 仲裁方式  B-2-22 第三項 仲裁程序  B-2-23 第四項 

仲裁效力  B-2-24 第五項 強制調解與強制仲裁對勞工爭議權之限制      B-2-26 3 不當勞動行為裁決制度 【第一節】不當勞動行為雇主之認定    B-3-5 第一項 雇主的判斷不以勞動契約為限        B-3-5 第二項 雇主概念內延性       B-3-6 第三項 雇主概念外延性       B-3-7 【第二節】不當勞動行為類型       B-3-9 第一項 不利益待遇      B-3-10 第二項 不當影響、妨礙或限制工會(支配介入)      B-3-18 第三項 違反誠信協商   B-3-39 【第三節】不當勞動行為裁決程序        B-3-52

第一項 得申請裁決之主體   B-3-52 第二項 提起之期限      B-3-53 第三項 裁決之程序與調查權       B-3-55 第四項 裁決決定之效力與救濟    B-3-57 第五項 處罰  B-3-63 第六項 裁決雙軌制與法院審判權關係        B-3-64 【第四節】專題:簡介勞動事件法        B-3-70 第一項 總則  B-3-70 第二項 勞動調解程序   B-3-71 第三項 訴訟程序  B-3-73 第四項 保全程序  B-3-74 4 爭議行為與工會行動 【第一節】爭議行為      B-4-4 第一項 爭議行為種類   B-4-4 第二項 爭

議行為合法要件   B-4-7 第三項 合法爭議行為的保障       B-4-12 第四項 合法爭議行為之契約法上效果        B-4-13 【第二節】團體行動權再建構       B-4-16 第一項 團體行動權總論與類型化        B-4-16 第二項 狹義工會行為   B-4-17   C 社會法與企業之社會給付 1 社會法總論 【第一節】社會法概念與定義       C-1-4 第一項 廣義—社會政策法   C-1-4 第二項 狹義—社會安全法   C-1-4 【第二節】社會法體系與分類       C-1-6 第一項 概說  C-1-6 第二項 以四分說建立我國社會法體

系        C-1-6 2 社會法與憲法 【第一節】社會憲法      C-2-4 【第二節】憲法的社會國原則       C-2-6 第一項 意義  C-2-6 第二項 憲法中社會憲法條款效力        C-2-7 第三項 建構社會基本權之必要性        C-2-8 【第三節】社會法與基本權   C-2-10 第一項 生存權      C-2-10 第二項 健康權      C-2-11 第三項 平等權(平等原則)       C-2-12 第四項 財產權      C-2-14 第五項 一般自由權      C-2-18 第六項 工作權      C-2-18 3 社會

保險概論 【第一節】社會保險之起源與目標        C-3-4 第一項 起源  C-3-4 第二項 目標  C-3-4 【第二節】社會保險基本原則       C-3-5 第一項 釋字第609號解釋   C-3-5 第二項 強制保險原則   C-3-6 第三項 基本生活保障   C-3-7 第四項 保險原則  C-3-8 第五項 社會適當性原則       C-3-8 第六項 財務自給自足原則   C-3-8 【第三節】社會保險財務       C-3-9 第一項 社會保險財源   C-3-9 第二項 社會保險之財務運作原則        C-3-11 4 勞工保險制度 【第一節】勞工保

險之關係人       C-4-4 第一項 保險人      C-4-5 第二項 被保險人  C-4-6 第三項 投保單位  C-4-14 第四項 勞工保險法律關係定性    C-4-16 【第二節】保險效力期間       C-4-18 第一項 申報主義  C-4-18 第二項 保險效力之終止與停止    C-4-22 【第三節】保險費用及分擔   C-4-23 第一項 投保薪資  C-4-23 第二項 保險費率及分擔比例       C-4-26 第三項 投保薪資不實與逕行調整        C-4-28 第四項 欠費處理(勞保條例§17)      C-4-29 【第四節】給付制度通則 

      C-4-31 第一項 給付請求權成立       C-4-31 第二項 請領之限制      C-4-35 第三項 其他不予給付原因   C-4-36 第四項 保險請求權之時效   C-4-37 【第五節】普通事故保險給付內容        C-4-38 第一項 生育給付  C-4-39 第二項 普通傷病給付   C-4-39 第三項 普通失能給付   C-4-40 第四項 老年給付  C-4-42 第五項 普通死亡給付   C-4-45 5 職業災害補償與勞工保險給付 【第一節】緒論—勞動法下之企業社會給付 C-5-5 第一項 從工業革命開始的社會變遷與社會保障需求  C-5-

5 第二項 企業社會給付的概念       C-5-5 【第二節】職業災害「損害填補」系統        C-5-7 【第三節】職業災害之定義   C-5-9 第一項 職業安全衛生法       C-5-9 第二項 傷病審查準則   C-5-9 第三項 勞動基準法上職業災害與勞工保險條例之職業災害 保險給付事由是否同一    C-5-10 【第四節】職業災害補償的對象及成立要件 C-5-11 第一項 職業災害認定基準   C-5-11 第二項 職業病之認定基準   C-5-12 第三項 附論:通勤災害       C-5-12 【第五節】職業災害之民事賠償    C-5-16 第一項 概說 

C-5-16 第二項 須雇主有過失   C-5-16 第三項 可主張與有過失       C-5-16 【第六節】勞動基準法上職業災害補償        C-5-18 第一項 無過失補償責任       C-5-18 第二項 得否主張過失相抵   C-5-18 第三項 補償給付項目   C-5-20 第四項 承攬關係之補償責任       C-5-22 第五項 職業災害補償責任之請求權時效與確保 C-5-26 【第七節】勞工保險條例之職業災害保險給付     C-5-27 第一項 職業災害醫療給付   C-5-27 第二項 職業災害傷病給付   C-5-27 第三項 職業災害失能給付   C-

5-27 第四項 職業災害死亡給付   C-5-28 【第八節】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之補助與津貼     C-5-30 第一項 基本理論  C-5-30 第二項 非屬勞動基準法適用之勞工得否適用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   C-5-31 【第九節】職業災害補償、賠償之抵充關係 C-5-35 第一項 雇主補償責任之抵充       C-5-35 第二項 雇主賠償責任之抵充       C-5-36 【第十節】派遣勞工職業災害賠償及補償     C-5-39 第一項 否定說      C-5-39 第二項 肯定說      C-5-40 6 勞工退休制度 【第一節】勞工退休保障之理論    C-6-4

第一項 人事機能說      C-6-4 第二項 永久所得說      C-6-4 第三項 人生過程儲蓄說       C-6-4 第四項 恩給說      C-6-4 第五項 人力折舊說      C-6-5 第六項 生活保障說      C-6-5 第七項 遞延工資說      C-6-5 【第二節】勞動基準法之退休金制度    C-6-6 第一項 退休方式  C-6-6 第二項 工作年資與退休金給付    C-6-8 第三項 退休與解僱、離職   C-6-9 第四項 退休金請求權得否拋棄    C-6-12 第五項 勞工退休準備金       C-6-13 【第三節】勞工退休金條例之制度

        C-6-15 第一項 勞工退休金個人專戶       C-6-15 第二項 年金保險制度   C-6-16 第三項 新舊制銜接      C-6-16 第四項 年資保留與結算       C-6-17 第五項 新舊勞工退休金制度比較        C-6-18   歷屆試題索引  i 序   這本書從開始有寫作動機到完成,應該也歷經了2到3年的時光,而且很衰尾的是,每次寫完一個段落後就有新的修法動態,在修法評析以及法令比對的作業上非常地耗時,再加上我的個性龜龜毛毛,相關文獻都會一再確認有沒有錯誤理解,以及思考如何撰寫才能讓讀者容易瞭解實務與學說的論述內容,因此本書才會延宕至

今。之所以會想要出書完全是因為「可惜」兩字,前些年因應教書需求,依照自己學習勞社法的讀書心得編撰了教學講義,但後來因為律師工作繁忙中止了教學工作,這些講義也就從未付梓而石沈大海。為了不想浪費自己辛勞整理的資料,厚著臉皮透過臉書聯絡學長G哥,商討出書計畫。非常感謝G哥給了我這個機會,更要感謝讀享責任編輯婷雅及全體製作團隊,非常仔細地校對與編排本書,提出了諸多有建設性的建議,讓本書能夠更為完善精美。   律師高考從104年增列4科選考科目開始,我一直覺得勞社法是最容易入門,且最具實用性的科目。勞社法內容與民法及憲法具有高度連結性,尤其是個別勞動法領域幾乎是以勞動契約此一特別私法契約為主軸,對於大

一就接觸民法的本科系學生而言,要理解勞動法令內容規範根本沒有障礙。再來,勞社法在實務的運作上也非常廣泛,無論是哪種型態公司行號(公開發行公司或非公開發行公司),也無論是站在資方或勞方之立場,必然有勞資爭議問題發生。再來,勞資爭議涉及金額不大,無論是訴訟或法律諮詢,往往是事務所會放給新進的菜鳥律師們單兵作戰的戰場,筆者甫當律師時,也大多都是處理勞資爭議案件。因此,若能夠在準備考試或就學階段就對勞社法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對於未來從事律師工作的起步,可說是一大利多。尤其是將來勞動事件法施行後,為了達到迅速解決紛爭之立法目的,對於熟稔勞動法律師的需求應該是會逐步提高。   最後,感謝花了些時間翻閱以及

購買本書的讀者,希望本書能夠對各位讀者的應試做出貢獻,也由衷希望各位讀者能夠早日脫離考海,畢竟「考生是考試院心中最軟的一塊」,何時會有什麼變動根本無從預測,早日考上早日安心,祝福各位。 2019.2.24 @大尹法律事務所

職業災害補償調解機制之困境與解決之道

為了解決職業災害認定的問題,作者賴昱安 這樣論述:

當勞工遭遇職業災害時,輕則住院,重則導致失能、甚至死亡,所以在整個勞動關係的議題上,職業災害對勞工及其家屬造成之衝擊,更甚於一般常見的勞資爭議。勞動基準法所規範的職業災害補償制度,對於勞工來說就是最即時的經濟上支持,惟當勞資雙方對於職業災害補償,產生認知上之差異時,司法訴訟雖然係屬最後的紛爭解決手段,但漫長的審理過程,勞工需要額外負擔經濟及時間上之成本,也使得勞工視司法訴訟程序為畏途。勞資爭議調解則係屬現行實務上最廣泛被使用的訴訟外紛爭解決機制,希冀透過設置此制度,能夠使勞工權益能夠更快速及更便捷的獲得救濟,惟經統計每年仍有至少約6,000件權利事項之勞資爭議,於調解不成立以後,也未進入到司

法訴訟程序,導致勞工權利難以獲得填補。職業災害又可分成職業傷害與職業疾病2大類,其案件性質之特殊,也造成職業災害補償案件於勞資爭議調解程序中,更難以調解成立,故本文特別提出法令修正及行政措施調整之建議,期盼能夠使遭遇職業災害之勞工,權利能夠即時獲得救濟,並撫平傷痛。